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3期   作者:张宇 李宁宁
[导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
        张宇        李宁宁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7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以创新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流。
        关键词:传承;创新;弘扬
        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是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突出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精确估量和定位。而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本国的传统文化?怎样传承?怎样创新?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的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国民族的繁衍和发展,是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在对待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利益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都体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责任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人生态度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品格。司马迁那种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张衡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都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文学作品中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咏怀诗》是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以及《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最后,在加强自身修养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十分重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修身”为本,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修身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诚实是指人们内在的一种品质,而守信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取向。遵纪守法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规定,更是我们应该严格遵守的道德信条。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人们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视自然科学。道德至高无上的信念把人们的兴趣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这种极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重德轻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德”和“义”,没有这些就没有人类交往的基本准则,社会的发展也会背离文明的方向。但是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利”和“才”给社会带来的实质性的变化,否则过于追求“德”和“义”就会让社会走向形式主义的虚伪。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东西,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弥补了传统文化的不足,并对消除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对“传统”的认可。文化传承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文化成果才能积累,后人才能在前人文化实践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创新。传承文化,需要对我们的文化充满敬畏之心,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人不断的感叹我们的文化被经济和利益绑架了,文化被推向市场进行了过度的开发。如今,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行动中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发展观规范言行,以实际行动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我们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文化的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因素。只有文化的不断创新,才能为人类社会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创新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只有人人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的前景,社会才会充满活力。
        文化创新是应对全球文化竞争,营造文化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文化竞争优势,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导致政治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地缩小和丧失。在当今世界,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传播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文化的发展在新形势下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地推进文化创新,营造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才能捍卫中国文化的战略利益,在融入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保持原本的特色,扩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在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时要正确对待其两面性,既要不断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不断的创新,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并持续不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
[2]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历史文化的沉思》,学苑出版社,1990年

作者介绍:张宇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2.2                环境设计20级学生
李宁宁,通讯作者,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