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 4100000
摘要: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灌区水利管理当中使用信息化技术,能保障资源数据库的设置具备完善化,有利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实施,最终使得灌区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得到提升。与此同时,需要做好项目建设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强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优化,保障管理技术得到创新,为基础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保障项目运行的稳定性。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
引言
水的有效调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快水利灌区标准化建设,关系到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大局。但是,在当前水利灌区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效益的提升,也影响了整体水利灌区的可持续健康运转。因此,立足高标准建设视角,对管理工作中的对策进行适当分析,就变得非常必要。
1水利信息化的作用
水利信息化主要使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水利管理方式,推动水利管理由粗放型转为精细型,由传统模式转为现代模式,最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它能够优化水资源调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产量,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1.1实现精细灌溉,提高节水效率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方式依然非常落后,因此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运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水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及监控,同时配套喷灌、滴灌或者渠道灌溉等技术,实现精准监测土壤墒情及农作物需水情况,大幅提高节水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1.2有利于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
多年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水费一直很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紧张程度,容易给用水者造成水用之不竭的错觉。同时,一些灌区由于无法准确衡量用水量,水费常年难以收齐,导致灌区管理缺乏经费,设备陈旧老化而无法维修更换,进一步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解决用水计量、控制用水量以及高效收缴水费等问题,为准确计量用水、收取水费提供依据,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利管护及运行机制。
2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2.1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由于部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少,导致建设标准偏低,自动化控制存在一定隐患;相关软件和硬件配置少,因而难以提高服务功能;此外,部分技术不达标,运行不稳定,难以实现自动化管理,也无法监控水资源的配置。
2.2信息化系统利用不到位
很多农户甚至管理者没有掌握信息化操作流程,对信息化设备比较陌生,因此也影响了信息化系统在灌溉管理中的作用。
2.3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升
新时代的治水理念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国家提出水利灌区标准化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节能高效的用水需求,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各辖区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力量(经验)方面的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可提升空间大。这主要是由于内部不注重定期管理培训及管理岗位证书考核,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导致管理人员自我提升意识薄弱,工作效率提升幅度不明显。
3对策
3.1提升管理人员水平
一方面,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中心应贯彻走出去、走进来的方针,可以利用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不定期授课,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从周边水利灌区引进具有较高专业管理技能的人才,或者组织本单位管理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逐步组建一批善于管理且懂得经营的专业管理团队,避免因管理人员水平低下而导致的灌区管理水平欠佳问题。同时,考虑到内部临时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管理单位应利用分批次轮训的方式,安排经验丰富的水务系统名师,从电气基础知识、涵闸机械、运行维修、安全操作等方面,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系统讲解。特别是在信息化设施应用前,水利灌区管理单位应组织专门人员为管理人员介绍信息设施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通过对信息化设施相关业务进行培训,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网络应用技能,规范业务操作,为下一步灌区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管理人员考核方面,管理单位可以根据管理者岗位职责要求,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机遇,进行全部待管理事项、已完成事项的逐一梳理。并根据现有管理制度,依据岗位对接事项、事项对接人员的手段,进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说明的细化完善,编制口袋书,对号入座,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责任意识。在这个基础上,从管理指标入手,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惩处方案进行具体量化,激励管理人员自发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便提升水利灌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2进一步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保障
以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为切入点,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在落实项目建设任务时,根据工程性质、规模,明确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提高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适当倾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例,确保水利信息化优先发展、适度超前。以信息化在工程运行、灌溉用水方面的广泛运用为着眼点,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制度,足额落实水利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经费,因地制宜引进信息化先进技术和设施,促进灌区信息化设施安全平稳运行和综合效益充分发挥。
3.3灌区水利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建设
灌区水利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对灌区的气象条件、河道水情以及农作物生长条件等信息进行收集工作。灌区水利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的特点,按照更新时限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含动态数据、静态数据以及实时数据。1)静态数据。灌区水利状况当中的静态数据基本上都属于不变的数据,主要包含灌区各种建设项目管理组织以及行政规划等。对静态数据进行采集并输入灌区数据库当中是非常必要的。在正常的情况下,基本数据信息不会出现更新或者更改。2)动态数据。灌区水利动态数据需要不时地进行更新,主要包含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种植面积等。为完成动态信息的收集,按照具体特点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收集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不同时期的信息,完成灌溉区中的水利信息数据收集工作。3)实时数据。灌区水利管理当中的信息需要实时进行更新,如灌溉期间河道的水位以及降雨期间的降雨数据等。由于实时数据需要及时更新,仅仅依靠人工收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一定要利用自动化以及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实时数据的集,更好地设置灌溉区水利信息系统,以提高系统运行水平。
结束语
总之,在灌区水利当中设置通信系统以及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使得灌区水利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之上实施灌区水利工程的具体管理以及维护,最终可以促使灌区水利管理实现现代化以及自动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巨峰.新时期景电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与发展方向[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2):69-70+77.
[2]张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灌区现代化进程[J].居舍,2019(33):1.
[3]马忠华.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工程建管对策探析[J].地下水,2019,41(06):71-72.
[4]何印兴,侯晓丽,陆春建.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47(11):83-84.
[5]徐峰,农村水利 海河流域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韩瑞光主编,海河年鉴,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99,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