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保
新疆新交科交通运输环境监测中心(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1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也在增加。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数据支撑和重要保障,也是公众了解环境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笔者结合2020年3月6日实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等规范要求,调研生态环境监测职业面临的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环境监测工作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防护技术及措施,对生态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安全保障提出了重点抓好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制度体系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安全风险;识别分析;防护措施
引言
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在于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根据。现今人类活动、工业污染等导致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环境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挑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作为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能帮助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污染物的排放状况,掌握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及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确定当地当前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状况等。为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攻坚、综合执法监管、安全生产、环境应急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并使其顺利展开工作,但监测水平、技术能力、检测方法、监测数据可信度等因素制约着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从而也制约了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1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的重要支撑,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准确判断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基础,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推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内在要求。此外,随着生活的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环境质量的关注更为密切,高质量的环境监测数据更能客观真实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部门的社会公信力。
2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
2.1监测结果无法完全反映环境质量现状
由于监测技术水平、管理存在漏洞、人为因素、监测任务量增多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得不到保障。不同环境功能区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偶会存在弄虚作假,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导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问题突出,不能完全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制约了环境管理水平提高。
2.2环境监测分析标准缺乏统一性
环境监测工作涉及范围广泛、业务结构复杂,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与合作。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部门在环境监测中分工不同,导致各地区环境监测结果有所差距。例如在水质监测中,监测方法有十余种,各地区只能根据现有的监测条件开展水质监测工作,而不同监测方式会引发不同的误差,这也导致即使针对同一水质也会出现多个监测结果的现象。此外,部分部门的环境监测标准比较落后,在实际开展工作时无法准确对监测工作进行指导,加上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问题,综合导致我国目前的监测水平比较低。
2.3对实验室安全和质量管理重视不足
近年来,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普遍得到加强,但仍有部分机构对此重视不够。过多注重抓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益,忽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有些单位未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部门,而是由某个部门的人员兼职负责此项工作;在实验室安全保障方面投入不足,应急喷淋装置、灭火器、通风管道、通气线路等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或维护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安全工作抓得不严,对监测人员的宣传教育缺失,造成监测人员对实验室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淡薄,不能全面识别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久而久之,极有可能导致监测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进而影响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甚至有的实验室发生了火灾、爆炸和中毒等事件,使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为此付出沉痛代价。
3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3.1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丰富质量控制手段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应符合RB/T214—2017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机构评审补充要求》等相关规定,将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全过程。监测机构要建立防范和惩治弄虚作假行为的制度和措施,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应用中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细则和管理措施要细化,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规范尽可能详尽具体,确保质量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使所有的生态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合理的管理考核与评价体系,强化质量检查和定量考核,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的力度,使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监测机构要注意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进一步丰富质量控制手段,完善质量管理措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水平。
3.2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第一,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依据新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职业健康的危险源及其适用的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及规模进行评估,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不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并形成书面文件加以宣贯落实。第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新出台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相比之前更加强调了领导作用,以及工作人员的协商、参与。因此,各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部门需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构并不断开展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具备职业健康安全能力与意识,及时与工作人员交流讨论新的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对形成的资料和记录进行保存与管理。第三,有效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根据相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结合自身职业危害状况,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包括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管理方案和职工意见等,并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的管理、监督下保证持续有效的实施、运行。
3.3注重环境监测设备的维护保养,延长监测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保证监测设备的良好性能,监测人员需要学习设备维护及保养的基本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定期检查检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果发现设备有故障要及时更换或找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在监测设备使用完毕后,要再次检查设备的性能,保证监测设备稳定运行。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对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水平,确保质量管理贯穿于监测活动的全过程,保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张丽杰,王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建设的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8,32(4):68-70.
[2]段建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质量控制措施[J].山西科技,2020,35(1):48-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