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生
射洪市中医院中医内科, 四川 遂宁629200
中医认为,“湿气”会引发和恶化多种疾病,夏天天气炎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空调底下,导致体内的水液无法排出,饮食上喜欢吃凉菜冷饮、冰冻西瓜、饮料等,这些习惯影响了脾胃运转,导致身体发沉无力,头脑昏沉,脸黄油腻,湿疹长痘,皮肤瘙痒等症状,这些都是湿气的表现。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一、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1. 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2. 睡觉留口水、口臭、身体有异味;3. 浑身无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4. 睡觉打呼噜,痰多,咳嗽;5. 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冲掉);6. 感到累,连说话都懒得说,没劲儿;7. 眼袋下垂,肥胖,减肥后反弹;8. 脸色苍白,原本红润的脸颊不见了;9. 小肚子大(常有胀气),身体浮肿;10. 耳内湿(耳禅湿)毛发粗糙,易脱落;11. 舌头边缘有锯齿,俗称“裙边舌”;12. 女性阴部潮湿(瘙痒异味)菌类腐败,男性阴囊潮湿;13. 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质量不高,男性阳痿早泄。
二、湿热病到底该如何治疗,又有哪些治疗禁忌呢
(一)、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湿热病是外感湿热邪气致病,所以祛湿清热是治疗的基本大法。因为湿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滞气机,所以在治疗中还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气行滞法。
1.祛湿清热
湿热病是湿与热两种性质不同的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为患,所以治疗应当从祛湿与清热两方面入手。因为湿与热合,热蕴湿中,湿不祛则热不能清,所以治疗重点在于祛湿。由于上、中、下三焦湿热证候的中心部位不同,在治疗中,就应当针对其病变的中心部位,选用相应的药物,因势利导以驱邪外出。由于湿热邪气易于弥漫三焦,所以在治疗时还必须兼顾三焦。三焦湿热证候的具体治法可以概括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本法简称辛宣芳化法,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是指用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化湿透热以宣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汗出,则湿邪可渐从小汗而解,湿祛则热不独存,也随汗出而散。常用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苍术等,佩兰、青蒿、金银花虽然不是辛温药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临床中也可以配入,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2)辛温开郁,苦温燥湿
本法简称辛开苦降法,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辛开苦降,燥湿化浊,调理脾胃,使之恢复升降平衡。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白术等,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
(3)苦寒清热燥湿
本法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的证候,是指选用苦寒之品,以达到清热燥湿的目的。常用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等。应当说明的是,治疗湿热病使用苦寒药应当审慎,必须属热重于湿者才可使用,如果属湿热并重者,应当辛温、苦温与苦寒同用,以辛开苦降,清热与燥湿并施。如果湿邪重者,苦寒药应当忌用,防其冰伏湿邪,反而使病势难解。
(4)淡渗利湿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是指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从小便而驱。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热重于湿者,可以在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栀子、木通、竹叶等。
(5)兼顾三焦
因为湿热易于弥漫三焦,临床上除了针对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必须兼顾三焦,也就是说,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这也正是临床处方中辛宣芳化、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药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在湿热病中,湿热邪气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运化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时应当在祛湿清热之中配入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术等;醒胃消导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麦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气行滞,开通肺气
湿邪重浊黏滞,易于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水道不通而湿不能去,所以治疗中必须配入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使气行则水湿也随之而行。常用药物如厚朴、枳实、大腹皮、陈皮、藿香梗、苏梗等。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开通则水道通畅而湿热邪气有出路,所以治疗湿热病常配入开通肺气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药物轻扬宣透,也有开通肺气之功。
(二)、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湿热病的治疗,除了要掌握治疗方法,还必须掌握治疗禁忌,以防止因治疗错误而导致变证、坏病的发生。
1.忌大汗
湿热邪气侵袭上焦,郁阻肌腠,宜用辛宣芳化之品宣透肌腠,使腠理通达,微有小汗而邪从汗解,但大辛大温药物如麻黄、桂枝之类却属忌用。这是因为,湿性黏滞,难以速除,必取微汗,才能缓缓去之,用麻、桂虽欲取大汗而不可得,不惟湿不能去,其温窜之性反而易于助热动湿,鼓动湿邪内闭心包,上蒙清窍,而致神昏、耳聋、目瞑。正如吴鞠通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2.忌大下
湿热邪气郁阻胃肠而致腑气不通,忌纯用大黄、芒硝之类大寒峻下之品。这是因为,湿邪黏滞,非一攻可下,用之不惟湿不能去,反而容易损伤脾阳,导致下利不止。正如吴鞠通所说:“下之则洞泄。”
3.忌滋补
湿热病中,往往出现午后身热、口渴等症状,这是湿邪所致,并非阴虚使然,如果误诊为阴虚而妄投生地黄、麦冬之类的滋补之品,则易于滋腻助湿,反使其病胶着难解。正如吴鞠通所说:“润之则病深不解。”
4.忌温补
湿为阴邪,易于遏伤阳气。在湿热病过程中,由于湿阻气机,阳气不通,往往出现面色淡黄或苍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等症状,这是湿阻气机,并非虚寒,如果误诊为阳气虚而轻率地使用党参、黄芪之类甘温补气之品,则易于壅滞脾胃而助长湿热,反会使湿热郁蒸而加重病情。正如叶天士所说:“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5.饮食起居宜忌
湿热病过程中及其恢复期,脾胃呆滞,饮食应当以清淡稀软为宜,甜、黏、油腻、冷、硬等难于消化之物应当忌食,防其损伤脾胃而助长湿热或引起食复。
湿热病初愈的患者,机体功能尚未复原,起居也应当谨慎,要注意慎劳作,避寒保暖,既不可过劳,又不可触冒风寒,以防劳复、感冒复。
三、常用祛除湿气食疗方
1、薏米红豆汤
薏米30g红豆30g洗净用倒入锅中加适当清水。大火烧开,中火煮,直到红豆开花,加入红枣6个再煮15分钟即可,出锅可调红糖食用。功效:祛湿,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非常适合夏季及体内湿气较重的人食用。能当饭吃,是祛湿健脾的佳品。
2、百合薏米粥
将薏米50g、百合15g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米热烂,加入蜂蜜调匀,出锅即成。功效:健脾益胃,泽肤祛斑 ,可用于治疗妇女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3、清热祛湿粥
将川萆薢10g、赤茯苓10g、木棉花20g、灯芯花10g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30g、白扁豆20g、薏苡仁20g、芡实20g同煮成粥。功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4、虎杖蜜
将虎杖500g、五味子250g洗净,用砂锅加水浸泡半小时,水量以浸没药物为度。中火煎沸后,改用小火煎半小时,取汁150ml,再加水煎取汁150ml,弃渣,将头、二煎汁及蜂蜜1000g一起倒入大砂锅内,小火煎沸5分钟,冷却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5-10ml;饭后开水冲服,两个月1疗程。功效:具有扶正扶邪、柔肝解毒、扶淤止痛、利湿之功。
5、郁金清肝茶
广郁金(醋制)10g、炙甘草5g、绿茶2g、蜂蜜25g。上四味加水1000ml,煮沸10分钟,取汁即可,每日1剂,频频饮之。功效:具有疏肝解郁、利湿祛淤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