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
乐山市市中区绿心街道办道座庙社区卫生室 四川乐山 614000
慢性肾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该病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且疾病进展较缓,并可能伴有肾功能疾病。中西医在慢性肾炎的临床治疗中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联合中西医治疗可取得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
1.西医在慢性肾炎中的治疗
西医认为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因素所引发的源于肾小球的疾病,长期发生蛋白尿将导致肾小球损伤加剧,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出现高血压、水肿、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损伤的慢性肾炎患者,建议其适当休息,以改善因活动而引发的肾缺血,避免导致肾功能损害加重。此外,为了预防患者受凉或感冒,可考虑不采用肾毒性药物治疗,同时结合肾功能情况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严格控制食物中的磷摄入。其次,24小时持续、严密地控制患者的高血压水平,在靶器官保护、靶器官损害缓解上有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减少尿蛋白也是西医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手段,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以及免疫抑制剂等均是临床减少尿蛋白的常见药物。缬沙坦属于一类新型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有助于对血管紧张素II生物活性进行控制,以发挥降压的疗效,同时缬沙坦可以在病灶上直接作用,对机体免疫机制进行调节,减少炎性因子水平。此外,通过加行阿托伐他汀可以阻滞肾小球系膜细胞中转化生长内子-β1,抑制肾小球硬化。近几年来,通过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至慢性肾炎的治疗中也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2.中医在慢性肾炎中的治疗
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肾脏是慢性肾炎的病灶,该病的重要诱因在于风寒湿邪侵入,而患者体质主要呈现出气虚、阳虚质或二种体质的混合,以肾脾两虚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慢性肾炎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亏虚,标实主要表现为湿热、血瘀。在急性临床治疗时提倡以补肾活血、清热利湿为主。 有临床学者将慢性肾炎患者分为5个证型,其中瘀血内阻型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给予杞菊地黄汤加减,湿热蕴结型给予疏凿饮子加减,肺肾气虚型予以防己黄芪汤加减,脾肾阳虚型给予济生肾气丸加减。
有文献报道提出,根据慢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通过专方治疗,有助于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例如有学者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为法,对气阴两虚兼湿热证型的慢性肾炎患者进行治疗,药用包括女贞子、生黄芪、旱莲草等,治疗后发现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尿蛋白和尿常规红细胞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临床治疗来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式较为多元,但其所采用的评估标准尚未统一,难以进行综合疗效评价。
3.中西医在慢性肾炎中的联合治疗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的不断发展,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肾炎取得一定进展,尤其在改善患者的尿红细胞及尿蛋白、缓解水肿、改善肾功能、抑制病情进展方面获得确切效果。有临床学者分析了行洛丁新+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的作用,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支持治疗,叮嘱患者适当休息,科学饮食,每日给予洛丁新,每日2次,治疗组则在其前提上加行益肾化湿颗粒治疗,每日3次口服,在治疗2个疗程后发现,治疗组在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上比对照组良好。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对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行自拟的健脾益肾汤加减+雷公藤多甙治疗,在自拟方中,君药为黄芪,可发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的效用。臣以桂枝助黄芪化气利水,茯苓和白术可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女贞子可滋肾阴,菟丝子则可温肾阳。以丹参、益母草为佐,可起到活血化痕的作用,牡丹皮清热凉血。以炙甘草作使,对各类药物进行调和。多药联用,可起活血利水、健脾益肾的效果,通过治疗后发现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显著减少,且蛋白尿指标也有所降低。
还有临床研究通过自拟活血益肾汤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双嘧达莫、依那普利治疗,并予以波尼松服用,采取改良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等,将1个月作为一个治疗疗程,持续予以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自拟方,药方包括了18克山药、9克甘草、12克桔梗、12克茯苓、18克当归、18克丹参、18克熟地、24克黄芪。研究结果提示,活血益肾汤与西药联合治疗慢性肾炎可取得一定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慢性肾炎有着较长病程,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多通过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进行对症支持干预,中医辨证治疗在改善血尿、蛋白尿等方面可取得一定成效,但中医证型较为繁杂,分析原因可能和地域、年龄、体质、饮食等相关,还待通过深入探讨。近年来,慢性肾炎在中西医联合治疗上有了明显进展,中西药针对性使用、辨证和辨病有机结合等方面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已有了初步的依据可循,有助于促进延缓慢性肾炎患者的肾功能进展,以获得较为良好的远期预后。但今后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还应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探索,要求研究者通过动态的眼光对慢性肾炎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