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全科治疗中的疗效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5期   作者:   王春风
[导读]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接受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
        王春风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钱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奉贤201407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接受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社区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0例,按照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两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全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全科治疗模式效果显著。
        关键词:全科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常见疾病。高血压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心脏及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社区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全科医学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主要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对患者开展不间断的管理以及服务,对患者开展长期负责的服务态度,具有治疗效果好、血压控制率高等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本次试验针对社区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全科治疗,旨在分析全科治疗在社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社区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0例,按照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两组,各250例。对照组男139例,女111例;年龄45~78岁,平均(65.3±2.3)岁。观察组男135例,女115例;年龄45~79岁,平均(65.7±2.3)岁。两组患者皆经由临床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皆未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1片/次,2次/d,口服1个月。试验组采用社区全科治疗方法:①针对患者建立相应的档案,同时展开针对性管理,按照患者疾病程度给予药物治疗;详细观察患者患病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按时为患者宣传有关知识,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高血压的预防知识,进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③全科医生还需要科学合理地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多的盐摄入,将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作为主要饮食,多食用蔬菜与水果,监督患者形成优良的生活习惯,同时要求患者根据自身的患病情况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等。④将WTO-ISH分级分层作为参照标准,针对患者的患病危险程度进行分层,构建居民慢性疾病档案,加强针对性分级管理。如果患者为1级,表明是低危者,可以3个月随访1次;对于2级中危患者,可以2个月随访1次;如果是3级高危患者,就需要1个月随访1次。社区医生在随访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病情有效评价血压水平,合理调整患者药物使用剂量,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采用针对性措施进行及时处理。⑤从运动方面,居委会成员每天需要带领患者加强晨跑锻炼,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采取小团队形式竞赛、互相鼓励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服药依从率。⑴血压水平包括舒张压以及收缩压;⑵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精神功能,采用QOL量表对其进行西瓜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恢复越好;⑶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恢复正常,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高;②有效: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得到改善,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良好;③无效:治疗后,血压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现象,同时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较低。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服药依从性:记录按时按量服药患者数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25(50.0)            100(40.0)            25(10.0)            90.0
        对照组            100(40.0)            75(30.0)            75(30.0)            70.0
        χ2                                                12.500
        P                                                0.001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x±s)
        组别            n            舒张压(mmHg)            收缩压(mmHg)
        观察组            250            79.6±2.3            112.2±1.2
        对照组            250            89.7±2.2            121.3±2.3
        t                        50.174            55.463
        P                        0.001            0.00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精神功能
        观察组            250            85.6±3.6            91.3±2.1            92.7±3.8
        对照组            250            69.5±3.4            81.2±2.2            81.2±3.3
        t                        22.999            23.482            16.157
        P                        0.001            0.001            0.00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为90%,对照组患者服药依性为70%;观察组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加快生活节奏,导致生活饮食出现不规律现象,再加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惟患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概率,特别是中老年患病人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如果患病人员伴有其他疾病,就会导致患病人员出现其他病变,其中心血管疾病是高血压经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
        本试验结果证明,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全科治疗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服药依从率,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模式更有利于控制血压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全科治疗的模式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作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任俊敬.探究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进行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J].名医,2020(2):109.
        [2]郑海明.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进行全科治疗的疗效探究[J].心理月刊,2019,14(24):43-44.
        [3]曹毅,周培琼,杨炳贵.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进行全科治疗的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108-109.
        [4]王怀于.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进行全科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0):58.
        [5]侯建如.原发性高血压在社区进行全科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9):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