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静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 北京市房山102445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健康体检抽血人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医院接收的健康体检抽血人员9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发生晕针的严重程度,同时比较两组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体检者的晕针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体检者的20.83%,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体检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体检者的70.83%,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康体检抽血人员可能由于心理因素增加晕针的严重程度,而通过开展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抽血人员改善心理情绪,减轻晕针等不良反应,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体检;抽血人员;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健康体检,以了解和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抽血是体检当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可以通过化验血液指标,了解身体各方面的情况[1]。但是抽血是一种侵入性和创伤性的操作,会引起体检者疼痛、晕针等不良反应,给体检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护理当中,应当注意对体检者心理情绪的调节,通过改善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保证采血过程顺利完成[2]。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医院接收的健康体检抽血人员96例,研究了心理护理在健康体检抽血人员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医院接收的健康体检抽血人员9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性体检者26例、女性体检者22例,年龄在24-67岁,平均年龄为(43.5±3.7)岁;观察组中男性体检者28例、女性体检者20例,年龄在25-68岁,平均年龄为(43.7±3.6)岁。两组体检者比较性别、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体检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均为自愿到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均接受抽血检验,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有沟通障碍或认知障碍的体检者,有焦虑症、抑郁症或精神病史的体检者,由于其它原因无法配合的体检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体检者开展常规护理。告知体检者采血前空腹,对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采血完成后让体检者按压穿刺点5min以上。
1.2.2观察组
观察组体检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与体检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血之前和体检者主动沟通,了解体检者对健康体检抽血的认知。同时评估体检者的心理状态,讲解抽血与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让体检者对抽血形成正确的认知,减少不良心理情绪的产生。向体检者介绍采血使用的一次性器材,告知体检者安全性,让体检者放心。指导体检者采取正确坐姿,采血过程中与体检者交谈其它事情,已转移体检者的注意力,减轻疼痛。对体检者的心理状态要做出客观评估,综合体检者的心理特点、婚姻状况、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等,初步掌握体检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对体检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应积极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穿刺操作中要保证稳准快,一次穿刺成功,尽快完成采血,减轻体检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于疼痛敏感的体检者,可以让其听音乐、深呼吸,以放松心情。采血完成后,告诉体检者抽血成功,并指导体检者如何正确按压穿刺点止血。观察体检者是否有不适表现,并告知体检者对身体健康没有危害,让体检者休息5-10min,无异常情况可以离开,在指定时间返回领取报告即可。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后发生晕针的严重程度,同时比较两组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晕针的严重程度评价标准为:轻度:出现头晕目眩、心肌无力等表现;中度:在轻度症状的基础上,还表现出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意识恍惚等;重度:在中度症状的基础上,还表现出四肢抽搐、口唇发绀等。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的方式,总分为100分,评价标准为: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体检者发生晕针的严重程度比较
观察组体检者的晕针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体检者的20.83%,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体检者发生晕针的严重程度比较[n(%)](n=48)
.png)
2.2两组体检者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体检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体检者的70.83%,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体检者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n(%)](n=48)
.png)
3讨论
在健康体检当中,都需要进行抽血的操作。一般是在空腹状态下,通过静脉采血获取血液标本,通过相应的检测过程化验血液中的各项成分,从而了解体检者的身体健康情况[3]。但是,很多体检者对于静脉采血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同时以医护人员的诊疗接触也比较少,因而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的心理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对生理情况造成影响,导致血管扩张、大脑供氧不足,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晕针反应。相关研究显示,晕针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反应向生理反应的转变过程,因此,在健康体检抽血过程中,可以采取心理护理的措施,通过帮助体检者改善心理情绪,达到减少晕针等不良反应的目的[4]。在心理护理当中,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出了护理中的人性化。通过对体检者的安抚和疏导,使体检者消除不良情绪,提高心理舒适度,放松心情,积极配合完成抽血。与体检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客观评估体检者心理状态,在采血前后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使体检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
综上所述,健康体检抽血人员可能由于心理因素增加晕针的严重程度,而通过开展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抽血人员改善心理情绪,减轻晕针等不良反应,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顾玉晶.探究动态管理模式在门诊抽血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12):163-163.
[2]许溱芬,任桂琼.疾控中心抽血体检人员的心理反应及护理方法探究[J].健康必读,2018,37(26):128-129.
[3]杨丽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静脉采血患儿及家属的作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9):93-94.
[4]乔娜.心理护理在健康体检抽血人员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21(10):122-125.
[5]李娟,欠晓春,党晓娟.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无偿献血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20,44(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