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 周雲雲
松滋市中医院 , 湖北 荆州 434200
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的效果。 方法:采取单双号分组法将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44例/组。对照组44例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当归四逆汤进行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ISOA评分。 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S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SO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病,因关节软骨退行病变引发,以关节变形、疼痛为主要障碍,发生行为障碍[1],降低生活能力,目前临床主要以西医治疗居多,但不具备针对性,效果一般,本次研究从中医角度出发,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的效果,选择患者共88例,详细内容见正文。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88例。收治时间: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将合并恶性肿瘤、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的患者排除。采取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44例一组。
对照组:男:女=15:29;年龄:45-71(58.36±6.10)岁;病程:15天-12年(6.31±1.13)年;14例双侧发病,30例单侧发病。
观察组:男:女=14:30;年龄:44-73(58.28±6.23)岁;病程:15天-13年(6.25±1.30)年;15例双侧发病,29例单侧发病。
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口服氯唑沙宗,3次/天,骨通膏药外贴,1片/次。共治疗两周的时间观察疗效。
观察组—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3g细辛,6g红花、乌梢蛇,8g炙甘草,9g通草,10g大枣、桂枝,15g独活、白芍、当归,20g党参和牛膝,25g鸡血藤。针对小便赤黄和大便干结的患者,增加20g忍冬藤,10g苍术以及30g薏苡仁;针对舌淡苔白腻和关节严重肿胀的患者,增加10g白芥子和15g半夏;针对膝盖冷痛与肾阳不足的患者,增加10d仙灵脾与松茸。药方加水200ml煎煮,去渣取汁100ml,均分为两份早晚各服一份,连续治疗两周。
1.3 观察指标
指标1:对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率与好转率之和)[2]。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且膝关节功能恢复,则为显著;轻微压痛感,劳累后明显,膝关节功能明显提高,即为好转;疼痛减轻,但有明显压痛,膝关节功能有所提升,为一般;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指标2:治疗前后采用《ISOA评分法》[3]评估病情,分数越低表示病情越轻。
1.4 统计学
选择SPSS20.0版软件处理文中计量、计数数据,分别用(x±s)、[n(%)]
表示,采用t、χ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更高,p<0.05。
.png)
2.2 ISOA评分
治疗前两组ISOA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ISO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骨关节疾病,以膝关节疼痛、行走障碍为主要表现,在负重时疼痛更为剧烈,对日常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临床西医治疗疗程长,见效慢,且效果一般,中医将本病纳入“痹症”、“骨痹”的范畴,因风寒湿邪、筋脉失养以及肝肾亏虚所致,膝部是全身的主要负重关节,容易因暴力损伤,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衰退,容易患此病。
当归四逆汤有温经驱寒与养血通脉的作用,主药方中的红花可通络止痛,党参有益气健脾的效果,鸡血藤可活血补血以及舒筋活络,乌梢蛇有通经络之效,牛膝是强筋骨、补肝肾的药物,独活可祛风湿,大枣健脾养血,细辛通脉止痛,桂枝散寒,炙甘草止痛,白芍养肝,当归活血,药方整体可温经驱寒,养血通脉,再配合加减疗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ISOA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治疗方案的效果更好。
总之,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宜阳,陈福强,吴泰炜, 等.当归四逆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QOL评分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4):147-149.
[2]郑春宇,许振周,振栋.当归四逆汤加减方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5):178-179.
[3]信焕阳.加味当归四逆汤配合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7):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