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芳
温州市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温州 32580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现场抢救和护理方法,以缩短总救护时间,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方法:选取近一个月以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实验组采用全程无缝隙急救护理。结果:在病情评估时间、出诊到达现场时间、胸痛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等方面对照组略差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无缝隙护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总救护时间更短,争分夺秒,赢得了抢救时机,抢救的成功率更高,从而降低心源性猝死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成功率 护理 现场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缺血范围,那心脏功能会逐渐衰竭,患者将无法安全度过急性期1。据报道,心源性猝死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的一小时以内。现就近一个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抢救和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一个月以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6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71岁,平均63岁;女性患者9例,最小年龄52岁,最大77岁,平均65岁。实验组25例,男性患者13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81岁,平均63岁;女性患者12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78岁,平均67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流程。(1)接到求救电话时,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情程度、地点和联系方式。(2)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立马出诊,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3)到现场后,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多为平卧位,遵医嘱给予急救措施。
实验组采用全程无缝隙急救护理。(1)接听电话时,了解基本情况后电话指导家属或者现场人员切勿随意搬动患者,尽量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保证环境安静和空气流通,嘱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2)在接诊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挂断电话后立即出诊,争夺抢救时间,迅速到达现场。(3)发病现场抢救: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救心丸(之前患者及家属没有处理的情况下),予以吗啡镇痛治疗。(4)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面对病程进展较快的疾病,容易惊慌失措、焦虑不安,应给予心理支持,安抚情绪,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波动,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使病情恶化。(5)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2。(6)转运途中,在搬运患者时,保持患者的头面、躯干和四肢在同一水平面,动作快速轻柔,保证氧气管道没有被折叠和受压,静脉通道通畅,无渗液。抬上救护车后保持合适体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反流引起窒息。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电图的变化,如若发生室颤,在医生做电除颤准备时及时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以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氧供应3。(7)到达医院后,将记录下来的患者基本情况、病情变化、用药治疗经过告知对接护士,保证无缝隙护理衔接。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病情评估时间、出诊到达现场时间、胸痛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在病情评估时间、出诊到达现场时间、胸痛症状缓解时间、抢救成功率等方面对照组略差于实验组。详见表1。
.png)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分的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心肌急性坏死。50%-81.2%的患者会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是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接着就是低血压,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细而快、神志迟钝等休克的表现,还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进行性心电图变化4。该疾病的抢救时机非常关键,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发现不及时,错过抢救时机,病人的预后会很差。据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现场抢救和全程无缝隙护理总救护时间较短,抢救成功率高。
参考文献:
【1】吴映红,钟慧媛,陶美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与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及其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年第17卷第6期.
【2】王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5月第24卷第9期.
【3】张海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医药前沿,2020年2月第10卷第6期.
【4】李云聪,李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场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7月第7卷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