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明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 CT/MR室 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在脑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74例垂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64例垂体瘤患者中,垂体大腺瘤47例、微腺瘤患者17例;较大的垂体瘤影像学特征为T1W1呈等、稍低信号,T2W1呈等或稍高信号,同时存在侵犯周围组织现象;微腺瘤增强后表现为病灶呈明显低信号。结论:脑垂体瘤的诊断中采取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瘤体大小、位置及侵犯程度,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垂体瘤;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
垂体瘤是一类垂体及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90%的垂体瘤为良性肿瘤[1],垂体瘤的起病大多隐匿且缓慢,多数为临床表现不明显的微腺瘤,部分垂体瘤患者因其他疾病作颅脑CT或MRI检查意外发现。垂体瘤作为一种颅脑肿瘤,位置的特殊性决定其可对周围重要的组织、神经等造成压迫,表现为视神经或脑组织相关病症;另外,垂体瘤引起的机体垂体激素分泌减少,在儿童可表现为身材矮小及性发育不全,成人可出现性腺功能减退、不孕、乏力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对垂体瘤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常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血清中激素水平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及治疗,其中影像学检查首选颅脑MRI检查,其可较好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临床研究表明,MRI对小于3mm的微腺瘤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不同类型的垂体瘤表现各不相同,探究MRI对不同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对于后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探究MRI在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64例垂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颅脑MRI检查。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7.62±7.8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36±0.84)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视力下降、肢端肥大等症状,女性患者有典型的泌乳、停经等症状,男性患者有性功能低下及乳房发育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垂体瘤。
1.2方法 MRI仪器,生产商:美国GE公司,型号:3.0T超导型。所有患者均行SE序列冠状面T1W1(层厚/层间隔:3mm/7mm,TR/TE:560ms/15ms,视野:16×16mm,矩阵256×256)、T2W2(层厚/层间隔:3mm/7mm,TR/TE:5600ms/128ms,视野:23×23mm,矩阵256×256)及矢状面T1W1,并行冠状面动态及常规T1W1增强扫描及矢状面T1W1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l/kg。
1.3观察指标 在冠状位上测量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强度、浸润程度及方向等。对海绵窦的侵犯程度采用五级分类法:0级:肿瘤外缘在内侧缘连线内;I级:肿瘤外侧缘在内侧缘与中心连线内;II级:肿瘤外侧缘在中心连线与外侧源连线内;III级:肿瘤外侧缘在外侧缘连线外;IV级,肿瘤包绕颈内动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数据用(%)标记,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MRI扫描结果分析 64例患者扫描结果显示,大腺瘤患者占71.88%(46/64),瘤体直径11-22mm,平均(15.12±5.55)mm;微腺瘤患者占28.12%(18/64),瘤体直径<10mm,平均(6.34±1.22)mm。46例大腺瘤患者均对周围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侵犯,其中0级10例;I级12例;II级18例,III级5例,IV级1例。
2.2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本组脑垂体瘤患者中大腺瘤占比较高,大腺瘤在MRI扫描中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T1W1扫描时信号强度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1扫描时信号强度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脑垂体瘤微腺瘤在MRI增强后信号强度呈显著低信号,与正常等信号差异显著。
3讨论
垂体瘤是人体常见的颅内肿瘤,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但部分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可包绕或侵犯周围临近组织,增加手术难度及复发率[2]。临床上术前了解肿瘤形态、大小、生长方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对于切除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上早期的垂体瘤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的早期检出,MRI可从多方面了解肿瘤的基本形态结构、生长方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效果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脑垂体瘤的血液供应主要靠以下两种提供,颈内动脉系统、垂体门脉系统,此两种供血系统不经过血脑屏障,可以提供充足的血供。垂体门脉系统同时对脑垂体瘤微腺瘤供血,但因肿瘤血管通透性较差,流速较慢,动态增强后与正常组织信号差异显著。此特点可作为诊断微腺瘤的主要依据。垂体瘤MRI动态增强扫描信号强度早期低后期强。极少数微腺瘤血供来与颈内动脉系统,因此,早期肿瘤动脉明显强化。部分垂体腺瘤可出现囊变、出血及坏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部分垂体大腺瘤可因肿瘤硬膜浸润或转移而变现为硬膜增厚、强化。
在本组病例中,以大腺瘤患者居多,约占全部垂体瘤的71.88,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等占位症状。MRI影像学诊断垂体瘤大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T1W1上多呈现等、低信号,而T2W1呈现等或高信号,部分患者伴有囊变;微腺瘤增强后呈现低信号。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腺瘤的T1W1呈等或略低信号,T2W1呈高或等信号,微腺瘤平扫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信号,增强后呈局限性低密度区。本研究中有6例患者呈现T1W1呈高信号,T2W1呈等或稍高信号,可能是亚急性、慢性血肿中正铁血红蛋白等形成呈现的信号。进一步分析垂体瘤的浸润性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比较,MRI对判断海绵窦是否受累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除了海绵窦受到浸润,侵袭性垂体瘤可向各个方向扩展,侵犯周围组织,进一步对其他侵犯方向及部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视神经上抬或受压最为常见,于鞍膈处出现“束腰征”,其原因是部分肿瘤向上生长穿破鞍膈进入鞍上池时,可在局部形成窄径,造成瘤体呈现葫芦型,即束腰征,可诊断为侵犯胺上的重要依据。若鞍底骨质下陷或肿瘤已深入浸润蝶触,可确定为鞍内侵犯。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垂体瘤的病例,采用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可较好的显示其大小、位置及生长方向,在进行MRI检查要注意肿瘤的浸润性并正确评估其生长方向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MRI检查对垂体瘤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治疗效果预测等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雨琪,罗春兰,尼玛,等. 垂体腺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50-251.
[2]廖 磊,汤 韬,王良敏,等. MRI对垂体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12):8-10.
[3]刘志春,祝 佳,徐来成,等. 垂体瘤72例MRI影像学特点分析[J]. 人民军医,2020,63(11):11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