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6期   作者:张庆华
[导读] 目的:分析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张庆华
        大庆市第五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 要】目的:分析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2例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化疗栓塞治疗,在患者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生存情况,同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甲胎蛋白指标,分析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结果:研究发现,患者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指标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且患者在手术后一年存活率较高。结论: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出现率较高,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但通过化疗栓塞可以增强介入治疗的效果,故而应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实践中加大对肝外动脉供血的重视力度。
        【关键词】肝外动脉供血;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价值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且其发病原因还尚未明确[1]。原发性肝癌在发病初期有着较强的隐匿性,一经被确诊多处于疾病的中、末期[2]。原发性肝癌患者如果接受多次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则其出现肝外动脉供血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影响治疗效果。基于此,笔者对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形成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2例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区间为46-76岁,均值为(57.86±4.65)岁;男患39例,女患13例;本实验已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实验。
1.2 方法
        给予患者化疗栓塞治疗。应对患者进行局麻下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股动脉,然后对患者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对肿瘤的血供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完成化疗方案的制订。应当注意的是所有患者全部需要接受至少一次的化疗栓塞治疗[3]。治疗的周期可以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行适当调整,在患者治疗期间应持续对其进行营养支持同时伴有保肝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手术后一年对其进行随访,评估其术后生存情况。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甲胎蛋白的指标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术后生存率
        研究发现,术后半年患者的生存率为86.5%,术后九个月患者的生存率为78.8%,术后一年患者的生存率为75.0%,详见表1:
       
2.2 患者甲胎蛋白指标情况
        研究发现,治疗前患者的甲胎蛋白指标为1200.67±322.7g/L,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指标为175.57±94.58g/L,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最近几年,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疾病俨然已经成为了危害国民健康的一项主要的疾病。在医学领域关于原发性肝癌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且治疗方式也日益丰富。由于原发性肝癌隐匿性较强,所以在确诊之后很多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宜进行手术治疗。但为了延长患者的存活周期一般会采用经皮动脉化疗栓塞的方式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现如今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性不断加强,且效果良好。应当注意的是这一治疗方式也可以被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复发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当中。但这一介入治疗手段会对肝外动脉的供血产生一定的而影响,进而影响治疗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也应加强对肝外动脉供血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肝外动脉供血主要分为两种,即变异性和寄生性。变异性的血管会对供血部位的肝癌起到供养作用,寄生性的血管则是除却肝动脉以外的其他组织供养肝癌,如胃十二指肠动脉等。寄生性血管普遍是在进行过经皮动脉化疗栓塞后才能被发现。如若肿瘤的直径较大,且在其首次进行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时就将肿瘤全部的供血动脉栓塞,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肝功能衰竭,故而在第一次时往往不会进行全部栓塞,而需二次治疗时再完成栓塞。
        本次实验数据表明,术后半年患者的生存率为86.5%,术后九个月患者的生存率为78.8%,术后一年患者的生存率为75.0%;治疗前患者的甲胎蛋白指标为1200.67±322.7g/L,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指标为175.57±94.58g/L,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时产生的肝外动脉供血进行栓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如若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其出现了肝外动脉供血的症状则,应当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信息为依据,同时分析患者血管造影结果。对其是否出现肝外动脉供血进行科学的判断。综上,在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肝外动脉供血的关注,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古涛.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J].健康必读,2018,25(7):41-42.
        [2]杨再华,覃智慧.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护理方法分析[J].健康大视野,2021,18(1):167.
        [3]辛明光,沈雄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特别健康,2021,31(27):285.
        [4]谢树标.血管介入治疗应用于肝癌综合治疗的效果观察及肌酐水平影响评价[J].特别健康,2021,29(25):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