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过程中的大学生增效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5期   作者:汪心怡、龚奕、陈秀文、胡圣杰、王晨旭(指导老师)
[导读] 儿童语言障碍人群的数量越来越庞大,针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临床治疗效果不显著、语言康复机构专业性不强的儿童生存现状,目前大学生志愿者这一重要人力资源逐渐被重视起来。

        汪心怡、龚奕、陈秀文、胡圣杰、王晨旭(指导老师)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325000)

        摘要:儿童语言障碍人群的数量越来越庞大,针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临床治疗效果不显著、语言康复机构专业性不强的儿童生存现状,目前大学生志愿者这一重要人力资源逐渐被重视起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水平,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增强大学生服务精神、宣传志愿公益,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大学生积极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语言障碍儿童,大学生,志愿服务
        儿童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在理解或使用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发生问题,语言能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伙伴的水平,以语言发展迟滞、口吃、失语症、自语症等较为常见,多见于2-3岁的儿童。语言障碍产生的沟通不畅导致在学习、职业和社交功能方面产生影响,对其心理的健康状态也有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国内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治疗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 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只能部分延缓,无法根治。目前家长多数把患儿送入语言康复机构进行治疗,团队在探访康复机构时发现了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专业度不高等问题。同时,政府对语言功能障碍人群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支持力度不强,很难惠及到所有的家庭。此外,大学生作为语言障碍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宝贵人力资源却没有完善加以利用。截至2020年,中国大学生比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10%左右。他们是一个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庞大群体,朝气蓬勃,富有爱心,在语障儿童漫长的治疗周期中能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志愿者们能够为语言障碍儿童及家庭提供情感、物质、照顾以及信息等多方面支持,在缓解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改善家庭内部关系,促进患儿语言康复等方面起到良性发展的作用。
1.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训练中大学生志愿服务产生的问题
        针对温州市内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商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大学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相结合,了解目前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训练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本次调查问卷累计填写人数达753人,其中医学专业学生376人,非医学专业学生377人。根据调查研究和深入访谈发现,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在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大学生对语言障碍儿童群体缺乏认知,专业度低
调查表明仅5.79%的大学生听闻过身边的语障儿童病情,46.33%的大学生了解却不清楚语障儿童的相关情况,只有7.32%能正确回答语言障碍病症的多发年龄,这充分证明大学生对于语言障碍的认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目前国家、政府、社会对语言障碍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与语言障碍患儿家庭艰难境况匹配度低。
虽然大学生满腔热血,怀揣赤子之心去提供志愿服务,为语言障碍儿童康复尽一份绵薄之力。由于大学生专业不同,术业有专攻,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志愿者都从事临床医学专业,接触过此类疾病。许多志愿者将知识错误地运用在志愿活动中,将自己的服务定格在具体的形式和具体的内容上,会对语言障碍儿童这一本就亟待治疗的群体造成伤害。即使是活动前进行专业的治疗指导,从业人员也仅能在短时间内教授最基本的医学知识,志愿者更无可能从基本医学知识中创新出高效的治疗方案,运用在实际的志愿活动中。
1.2志愿者分布不均匀,服务时长有限
语言障碍儿童治疗周期十分漫长,治疗效果存在阶段性,在治疗期间都需要成年人的陪伴。学校组织发起的志愿活动一般仅持续4小时或者8小时,且无法保证时间的固定性和人员的不变性,所以志愿者群体只能暂缓家长压力,一旦志愿者离开,他们对家长的帮助即时消失,并不具有延伸性。每次的志愿活动时长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次全方面的有效治疗,频繁地更换志愿者患儿会对其产生本能的抵触心理,从而导致患儿病情恢复过程停滞不前。


大学生志愿者以本学校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提供志愿服务,但由于学生活动范围有限,一天内应往返学校,因此辐射的服务范围有限,服务地点也多靠近学校地段,大学生志愿者分布并不均匀。
1.3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观能动性低,缺乏服务精神
        据问卷调查显示,75.42%的大学生都是怀着功利的目的去进行志愿服务。大学生只是为了学校的各种加分机制而做公益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对公益服务本身或者是开展的活动内容毫不关心,这与做志愿本身的目的背道而驰。
        政府、社会一味的组织举办的语言障碍儿童康复治疗志愿活动,却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语障儿童及其家庭和大学生的需求,未能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学生专业水平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2.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训练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策
2.1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水平,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
        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的内在动机及本身需求来讲,专业的志愿服务是现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向。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首先,在志愿者招募面试过程中应该筛选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如临床医学儿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或者幼师专业,自身专业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相结合,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投入实践中去,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其次,在开展志愿服务之前应该强化培训,针对这一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应该请从事语言康复治疗的专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授课,讲解活动意义和注意事项,将活动内容落实到位,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志愿服务意识。
2.2 增强大学生服务精神,宣传志愿公益
“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精神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我们应该把这种志愿者精神传递给绘画心理干预治疗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过程中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微信推送、短视频、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志愿精神深入大学生的脑海,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志愿者找到自我价值、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加深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归属感和认同。
2.3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大学生积极性
        激励机制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管理体系,调动被激励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在学校层面,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制定详细的志愿服务奖励标准。每次活动结束后都应该存档记录,确保志愿者活动有据可循,保证志愿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该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评比、综测水平、干部选举人用等挂钩,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典型颁发荣誉称号予以表彰,鼓舞士气,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社会各层面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魏小博.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以郑州市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0,11(12):66-68.
[2]王雁.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联动机制优化研究[J].党政论坛,2021(01):52-54.
[3]张雪,金艳.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55-58.
[4]陶珊,朱蕾.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现实困境[J].内江科技,2021,42(01):114-115.
[5]武梦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4):18-20+23.
[6]蔡炼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优化路径[J].林区教学,2020(1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