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华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省新泰市 271219
摘要:目的 探究消化道内科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的临床治疗方式效果。方法 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我 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11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消化科内科常规治疗方式)和研究组(消 化科内科常规治疗方式+替普瑞酮治疗),各55例。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不良反应对比,研究组<对照组(3.64% <14.55%),差异显著(χ2 =3.960,P=0.047);总有效率对比,研究组>对照组(94.55%>81.82%),差异显著(χ2 =4.274, P=0.039)。结论 在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不良反应率低,治疗总有效率高,多 数病人易于接受,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背景时间是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0 月间,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 110 例,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 55 例。研究组男 30 例,女 25 例;病人年龄为 27-65 岁,平均(42.61±2.17)岁;所有病人病程 1-10 年,平均(3.97±1.04)年;腺体萎缩程度:轻度 / 中度 / 重度 =26 例 /19 例 /10 例。对照组男 32 例,女 23 例;病人年龄为 27-66 岁,平均(42.70±2.18)岁;所有病人病程 1-10 年,平均(3.92±1.06)年;腺体萎缩程度:轻度 / 中度 / 重度 =25 例 /21 例 /9 例。该研究经过该院伦理会批准,所有病人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程度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接受消化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给予病人阿莫西林(H44021351,0.25g×36)口服,0.5g/ 次,3 次 /d。同时,给予病人克拉霉素(H19990376, 0.25g×6)口服,口服 250mg/ 次,服用 2 次 /d。其与病人果胶铋(H10920072,50mg×30)餐前、睡前口服,150mg/ 次,4 次 /d。若病人出现胃反酸,则另给予病人奥美拉挫(H20056577,20mg×14)口服,20mg/ 次,1 次/d。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替普瑞酮(H20093656,50mg×20),口服,饭后 0.5h 服用,50mg/ 次,服用 3 次/d。两组病人均连续治疗 7d。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消失,食欲恢复良好,胃镜检查胃粘膜正常,认为疗效显著;治疗后,病人的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胃粘膜充血等表现改善,食欲恢复良好,认为疗效显著;治疗后,病人的临床表现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恶化,认为胃镜检查胃粘膜没有改善,认为效果无效。其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与分析 110 例病人的数据。不良反应率、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行(%)χ2 检验。以 0.05 为比较参数,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率比较,研究组<对照组(3.64%<14.55%),差异显著(χ2=3.960,P=0.047),见表 1。
2.2两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总有效率相比,研究组>对照组,(94.55% >81.82%),差异显著(χ2=4.274,P=0.039),见表 2。
.png)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发病人数也有所增加。幽门螺旋杆菌、免疫因素等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是治疗的基础。阿莫西林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抗菌素,其组分在吞服水分后会分解成肽键,再和病人体内的肽酶结合,就会使细菌膨胀、破裂,最后死亡。因此,阿莫西林可减轻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的刺激,并有助于修复胃粘膜。果胶铋可作为胃粘膜保护剂,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对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高酸性环境中,奥美拉挫借助二硫键与壁细胞分泌膜上的称质子泵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胃酸分泌。与阿莫西林联用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协同作用。奥美拉挫的药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但病人在治疗后易复发。HSP70的表达有利于上皮细胞的再形成,并能促进胃粘膜组织的修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人的不良反应率、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消化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疗效确切,值得推荐。
笔者就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医院、社区卫生所等应当加强对居民的宣传,详细告知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危害性以及预防的措施;例如医护人员以社区为中心,或者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将幽门螺杆菌相关内容制定成健康宣传手册的形式,发放于病人手中,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②预防疾病的感染;指导病人注意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定量、定时,且营养丰富、食物易消化,少量多餐,切记暴饮暴食、忌食生冷、刺激、辛辣、油炸等食物;尽量避免外出用餐,切断感染途径,防止病菌的感染;另外家中有人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则家属感染该疾病的几率明显增加,一方面需要积极治疗(规律且按照疗程进行治疗),家属也需要进行检查,另外餐具等需要分开使用,以免互相传染,造成病情迁延不愈。③居民若有自觉症状,则应早日进行身体检查,如病人经常腹痛,则可能与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有关。
总结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发病率极高,其主要原因是胃粘膜出现萎缩性改变导致慢性胃炎症状[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或上腹部疼痛等表现,部分病人会出现消化不良、贫血、恶心、疲乏、嗳气、腹胀等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认为三联疗法在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中的应用,可加速病人的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莉.消化内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规范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13-14.
[2] 刘明明.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6):77+80.
[3] 陈德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0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