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与网络扶贫的路径与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3期   作者:高立爽
[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精准脱贫,而电子商务与网络扶贫正是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
        高立爽
        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400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精准脱贫,而电子商务与网络扶贫正是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农村地区发展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比较薄弱,社会资源在各部门配置效率较低。由此,应在农村建立统一开放电子商务市场,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让电子商务服务百姓,惠及民生; 以电子商务进行网络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网络扶贫;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9月26日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指出: “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具有广泛性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农村电子商务行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崛起,促进了传统市场的转型,有效实现了贫困家庭落后情况的转变,对促进产业扶贫开发具有显著作用。
一、电子商务在乡村网络扶贫面临的难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实现了通讯网络连通,为电子商务业在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厚基础。但贫困农村地区的网络通讯设施未能完善,网络使用率也低于城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道路交通有明显改善,但质量急需有效提升,一些边远地区的公路缺乏维护,导致其使用年限缩短,路面质量较差;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急剧减少,人口分布稀散,导致农村公共交通很难集中,难以实现方便快捷的货物运输,很难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由于资金的缺乏和位置优势缺乏,缺乏农业运输设备,无法保证冷链物流与冷藏保鲜;农村缺乏仓库和流通设施,专业的市场少,市场建设比较落后。
(二)农产品的生产过于同质化
        进入新时代,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要求转变为质量与数量协同。但农村农业的产业转型缓慢,对市场需求缺乏有效和理智的分析,进行统筹规划,使得农民相互模仿,重复生产低层次和同质化的农产品。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了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惩罚,农村出现大量“卖难”现象,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被快速剥夺。为了能找回损失的成本,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产品价格的拼杀上面,不断降低农产品本身的价值。为了能留下客户,农产品电商只能赔本或获得微薄的利润,过度依赖资本的方式去获取客户,以烧钱或补贴的方式进行销售,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会导致企业无法经营,难以继续生存,等待倒闭和失业的命运。
(三)农村物流配送的成本高
        由于贫困农村地区人口分布不集中,地广人稀,导致电子商务行业在农村发展遇到极大的阻碍,不能有效进行网络扶贫。

偏远的农村地区村民居住分散,位置偏远,有的地区道路不通畅,不能做到物流企业的全面覆盖,随着企业精神的不断提升,物流或快递还是坚持把农产品从偏远的乡村运送到城镇,但是农产品的生产不成规模、品种多样、批次小和生产区域分散,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加。过高的运输成本削弱了电商运营的盈利空间,提高了产品推广和营销的门槛,无法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上市艰难的问题。以西南地区的偏远山区为例,本地区盛产核桃、土豆、花椒、时令水果等优质农产品,但由于交通运输困难导致产品运输成本高,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效率低,呈现“富庶的贫困”现象,制约了电子商务带领平困地区网络扶贫的发展历程。
三、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网络扶贫的优化路径
(一)农户联合与经济协作,为实现农业一体化奠定基础
        将分散经营的农户和个体商贩组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的农协、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或经济实体,将其发展成为具备法人资格的主体,以此对外进行经济交流,使农民转变为具有独立地位的市场竞争主体。农产品生产户必须结成“产业联盟”,通过农户间的联合与经济协作,保证农产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稳健且合理地实现经济价值,重构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市场体系,为农村资本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将农户联盟多元化发展,有松散的“合作社+ 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还有紧密型的“股份制龙头企业+基地+入股农户”组织模式,要采取平等、自愿的原则组建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的联盟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
(二)统筹规划大数据下的农产品生产,解决农产品同质化问题
        快速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监测农村产业动态,及时分析农业大数据信息,多向传播,实时反馈,扶贫机构和农业部门要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的历资源优势、历史传统、地质特征、贫困户的特征和市场需求等制定科学合理政策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品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三)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
        增强产品区域特色的打造,在公共品牌建设战略规划中将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列入此区域,构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制定完善的农产品品牌制度,例如品牌的认证、识别、展示、延伸、推广、评价等多个环节;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重点支持城镇的一些龙头企业,乡村与企业共同打造农业品牌;强化监管服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监管机制和品牌目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农产品打造优质品牌可。
四、结语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四梁八柱之一,优化电子商务对农村的服务和物流体系,能有效平衡贫困地区经济资源的配置,促进农村产业快速转型,促进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考文献:
[1]唐红涛,李胜楠.电子商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用及其路径[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6):65-77.
[2]杜永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网络扶贫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研究[J].求实,2019(03):97-108+112.
[3]许应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路径重构——基于协同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9(08):8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