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兰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本文从公信力这一概念出发,体现了公共理性的重要性与深度,进而从领袖公信力的显著特征论述了维持公信力的方法,并提出了对公信力产生的针对于三方面的内在要求,较为系统地体现了如何取得并保持公信力,最后提出了对互联网良好秩序的维护的见解。
[关键词]公信力, 意见领袖, 公共领域, 话语权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场域可以被看作一个新兴的社会交流平台,而在网络中意见领袖公信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互联网里面的一杆天平,更是维持互联网这个公共领域的保障。
一.公信力
公信力从字面上看是指机构或者个人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但公信力中的“公”不仅代表着公众,更是蕴含着“公共理性”。公共理性被称为是现代公共领域建设的根基,是维护社会和谐的纽带。“公共理性”的涵义还应该包括公共的善,如公共利益、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其他除了公共领域作用性之外的内涵。
二.公共理性对于意见领袖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的新型公共领域中,公共理性自然成为互联网公共领域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网络化社会,人们影响政府行为的需求的基础是价值观的广泛认同。但是,影响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都离不开群体的领导者,而群体的领导者产生了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对公共事务或公共问题形成有影响力的意见,有时还代表着公众的意愿,甚至可以引导其他公众加强对特定话语的理解。网络意见领袖之所以能在互联网公共领域赢得公众的信任,是因为他们往往被视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甚至像“政府”或“媒体”。因此,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行为需要符合公共理性,即达成公共理性的共识。
由于一个事件的发酵需要一定时间,多数人在面临这个事件时潜意识里往往选择倾听那些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发表的言论,极可能出现跟随这一言论情感倾向的情况,这时,对意见领袖的信任和倾向成为网络公民共识形成的特点之一。由此可见,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是否具有公共理性,是互联网公民之间产生长期信任的基础,公共理性是网络意见领袖获得公众信任、具备公信力的逻辑前提。网络意见领袖要想获得公众长期的信任,就必须将公共理性贯穿到其整个社会生活问题的处理中。
三.领袖公信力的显著特征
在通过新媒体进行突发民意报道或时事评论时,对社交媒体的内容依赖已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可信度的一个显著特征。
首先,意见领袖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醒目,这对于负面报道尤为重要。然而,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错误,最重要的不是掩盖或曲解那些吹毛求疵的言论,而是要及时地公开表示道歉,特别是当错误的主体是政府的时候。
第二,需要全面的信息。任何旨在引起公众注意的资料都需要尽可能充分地报道,包括其背景和过程概要。这不仅方便了公众理解的过程,也避免了恶意诽谤者对其含义的曲解和误导。
最后,信息前后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否则,错误越微妙,就越有可能在瞬间失去公众的信任。这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公共领域的特征之一。网络意见领袖可信度的内容依赖性尤其考验了政府宣传部门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快速性和系统性。
四.公信力产生的内在要求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和扩大范围,真相和虚假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引导舆论方向和干扰公众的正常思维,这时,正确的舆论领袖的言论将会出现。正如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所说:“在这个新的系统中,谁是互动者,谁是被互动者,已经基本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主导系统。”事实上,意见领袖在网络公共领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意味着意见领袖的言论对公众的影响和民意走向更加难以预测。
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的活动领域主要在互联网上,其影响力根植于网民对其诚信承诺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来自于其话语的权威性。由此可见,话语权威是网络意见领袖可信度的内在要求。意见领袖的权威往往让网民沉浸在自己的话语氛围中,容易相信他所说的是真的,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认同意见领袖,如点赞、转发、评论等。
1.对专家意见领袖
对于某些专家型意见领袖,虽然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身份之能力能够增添其话语权威性,但知识分子不能把他们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影响当作获取权力的手段,从而在某些问题的见解上发表偏颇的意见,引导不正确的舆论风向,应植根于知识的力量,将其全面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真正站在在专家的角度引领大众合理思考。
2.对媒体意见领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公共信任理论提出了挑战,“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听到什么。”在网络公共领域,因为人的世界观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如果演讲者希望说服另一方,将无法使用自己的改变世界的接受的思想方法,但应运用对方可以接受的理念,积极参与彼此的选择。
正是基于这样的营销策略,一些媒体意见领袖在经济的驱动下,无视言论背后的社会责任意识,发布虚假信息,与新闻猜测相匹配。于是,“标题党”、“揭牌帖”纷纷出现,盲目迎合部分公众的好奇心需求和受众心理。特别是,通过新颖的标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获得高点击率的“捷径”,而文章的内容往往被夸大或不匹配。不均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在社会上最有可能导致公众不满和怀疑,特别是当官方信息不够公开和社会信誉很低时,很容易对公众极端需求“寻求真理”。因此,媒体意见领袖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准备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3对.政府意见领袖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凭借的是政府公权的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又来自公众的认可和倾向。政府公信力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如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公信力的失势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政府公信力问题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负责的政府就是要以高效的政府运行速度和优质的政府服务来取得民众的认可,从而提高其公信力。
互联网时代的公众将是更加自主、独立的意见主体,他们偶尔会基于自己的切身利益表达对政府的期许和建议,而政府在这种新环境下职能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需要以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中心,为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政府还要勇于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批评,并努力改进所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
政府在新的环境里需要以新的能力与公众进行更好的对接,即在互联网公共领域以电子政务能力与公众沟通交流,这种电子政务办公方法会使政府更加高效、公开,不仅为政府突破传统的政务手段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面对大众提供了更加便捷手段。公众在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和保障中增强潜在地增强了对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可见,政府意见领袖的公信力的提高不仅在于自我的调整,更重要的在于一朝一夕的作为中民众的信任态度。
五.维护互联网中的净土
近年来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都警示我们:“底层结构性压力、底层社会的反对和排斥在增加,容易被激活和流于表面,社会治理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难以选择。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体,其传播方式和渠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着舆论传播的模式。重视和利用好互联网,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保持与媒体的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笔者看来,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各个方面的意见领袖应把握好事件的始末,不传谣,根据事实说话,积极地以科学的态度去引导公众思考,做好互联网领域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1]周晶晶. 网络意见领袖的分类、形成与反思[J]. 今传媒,2019,27(05):42-44.
[2]贾江涛. 自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3]高岩. 网络政治视野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郁彩虹. 政府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策略建议[J]. 长白学刊,2011(05):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