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新华
新疆乌鲁木齐市植物园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通过阐述对节约型园林的理解,在园林建设中从组织管理、规划设计、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能源、材料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节约型园林建设可采取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园林建设;节约型;措施;资源循环利用;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园林绿化建设中存的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生态效益的现象日益严重。节约型园林绿化,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2007年建设部“建城[2007]215号”文中,也明确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原则及措施,为各地区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明确了方向。
一、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二、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园林绿地系统是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美化景观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园林绿化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大树进城等高价设计、高价见绿、高价护绿的不良倾向,追求所谓“现代化高档次”等现象。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绿化城市、美化城市,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仅不利于城乡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极易助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奢侈浪费之风。而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建设正是以投入最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三、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措施
节约型园林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涵盖了园林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既要从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等各个环节抓起,又要有长期坚持不懈的思想准备。同时,还要从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出发,考虑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确保节约型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目前园林建设的发展情况,建设节约型园林可以从建设理念、前期规划、用材用地等方面采取措施:
1、从节约型园林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树立节俭的意识。尤其是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节约搞绿化的意识,明确分工和目标责任。要加强对本系统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宣传教育,在全系统、全社会形成倡导节约型园林的氛围。对各级干部和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流,制订有关园林绿化的节约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将节约要求具体化,确保其可操作性。比如在设计方案审查过程中,认真落实节约的要求,通过的方案应该是主题突出、自然庄重、建设成本养护费用低、生态效益的方案,从规划设计的源头上树立节约型园林的意识和思想。
2、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园林绿地利用率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做到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比如建设绿荫停车场时,在停车场的周边,尽量种植乔木,既不影响停车,又增加了绿地面积,同时还能防止阳光对车的损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中心西侧停车场就采用此种设计,在停车位两侧种植乔木,既不影响停车还起到美化绿化作用。同时在园林建设中,适当降低草坪比例,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使用。对现有草坪面积过大的绿地,要合理补植乔灌木、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
3、因地制宜,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一是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植物对原产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相对于其他植物材料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也低,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城市自然和谐的风貌特征。所以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的种植品种。乌鲁木齐市杭州东街、红山公园以乌鲁木齐市市树大叶榆作为行道树,长势旺盛,管理粗放,节约了绿化成本。二是贯彻生物多样性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节水耐旱的新优植物材料,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2011年完成的会展中心绿化中采用乡土树种与景观树种相结合,种植乔木19种,灌木24种,在贯彻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三是探索利用野生植物,野生植物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合理的利用野生植物可以大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四是应当以种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草坪适量少用。据统计,植物和种草坪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高达30:1,同样占地面积的树木产氧量是草坪的5倍,这些数字表明要在合理的原则下,考虑实际情况,尽量缩小纯草坪性的开敞空间,尤其是游人不能进入的“观赏草坪”的面积,加大林下活动空间的比例。
4、遵循资源循环再利用原则
所谓循环再利用理论是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园林绿化由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到分解者的完整生物链其所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应用模式,它要求把人类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在园林绿化的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在生态设计理论中通常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5]。这些设计原则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同样适用。
4.1、废弃物的景观再利用
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用地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在景观改造规划中,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废弃物的景观价值,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如将废弃的铁轨改造成别致的花径、将废弃的机床改造成工业雕塑、将水塔改建为攀登瞭望塔、保留旧建筑物并改造为休息休闲场所等的做法,既延续了场所的特征,创造出独特而别致的景观,又节约了建设资金,是节约型园林应该借鉴的节约材料的手段。
4.2、园林垃圾的基质化处理与再利用
园林绿地中的枯枝落叶,从池塘、河流中疏浚的污泥等园林垃圾,合理利用生产适合植物生长的、无毒的、质轻的营养基质。把不同的园林材料,分类处理应用,粉碎加工处理后,制成花木专用肥、土壤改良材料、营养基质、园林覆盖物或美化装饰材料等。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减缓了城市园林垃圾的处理压力,提高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良性循环的能力,同时对环境保护、开辟新肥源和促进园林事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也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有效途径。
4.3、雨水中水的回收与再利用
雨水的水质可以满足城市绿地中的养护用水,景观用水等需要。因此园林绿地中可通过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对于硬质铺地部分,建立可渗式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装,直接增加入渗量,同时结合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最终汇集于园林绿地中的水体内或地下蓄水池中,用于园林绿地的浇灌养护。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利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绿化通过广泛收集和利用雨水,解决了大部分的景观用水和养护用水,有的甚至实现了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生态建筑的屋檐下都设计了半圆形的檐沟和雨落管,用来收集屋面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部分用来浇灌绿地,部分补充地下水。
除雨水资源外,城市中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通过回收再利用,应用于园林绿地灌溉养护,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有限的淡水资源,又可以减少污染废水排放量,减少水环境污染。乌鲁木齐市种苗场夏季一部分的灌溉用水,就利用城市生活污水灌溉,从而缓解了水源短缺的局面。在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以色列,其城市园林养护用水 80%以上是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结合现代灌溉技术进行灌溉。我国利用污水进行绿地灌溉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中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水量水质均比较稳定,是可以恒量供水的水源。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通过改造收集成为绿化用水。
5、新能源、新材料的运用
提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尤其是那些远离城市的郊野公园或高速公路绿化,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还能节约大量的管网建设投资。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绿化,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四、结语
随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飞速的发展可供园林人“描画”的绿地也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每一个园林人都应一贯坚持,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等为原则的最佳造景方式。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乡村式园林景观将是园林人大显身手的有一处新天地,但是我们必须切记,在建设新农村,新景观的同时,不能造成原有乡村景观特色的丧失,因此,讲园林绿化建设与保护和修复乡村景观相结合,既节约原有能源,又能提高园林绿化的经济收益,营造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总之,绿地是城市中水土资源的积聚场所和生态过程的发生空间,只有树立以绿为主和生态第一的城市绿化理念,着眼于节约型园林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才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 建城[2007]215号
[2]济源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主要措施 王晓秋
[3]北京市节约型园林绿化调研报告
[4]朱建宁,谈建设节约型园林要因地制宜全国建设节约型园林会议上的讲话.2006.9
[5]现代园艺2011年第11期 节约型园林建设策略探讨 郭晓兵
[6]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探析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措施 张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