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峰
山东省交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在现代公路工程领域,需要将管护工作应用到工程全过程当中,根据工程实际运行环境以及在工程质量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确定具体的管控目标,在具体的施工方案上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养护需求的全面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养护方案,从而保证所构建的工程环境更加符合规范,促进公路事业在现代的交通领域实现深入发展。
关键词:现代公路;施工技术;养护措施
我公司监理的S25静宁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起讫里程K66+620~K92+800,线路全长26.180km。工程区地处陇东、陇西黄土高原温冷气候带。该气候带总的气候特征为春、秋短促,气温变化比较剧烈,河谷、川地夏季炎热,高原和山地夏季较凉爽,冬季较长,也较寒冷,东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据庄浪县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489mm。最大积雪深度为15cm,标准冻土深度为42cm。
1公路工程施工方案管控
1.1准备部分
因为经济发展加快,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要求也越发多样,相对应地所呈现的公路工程环境逐渐复杂化,所呈现的工程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为保障公路施工更加符合规范,需要开展实际施工之前做好全面性的准备工作。第一步:做好前期调研。在此阶段,需要有效发挥先进调研载体和设备的功能,针对所处环境的地质、气候和地下水等不同参数进行全面调研,获得丰富的数据参数,以此为参考进行施工方案规范设置。第二步:做好部门沟通。公路工程要素复杂,所涉及的部门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为规范施工作业,需要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图纸参数设计是否规范,判断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做好风险分析,并结合规定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全面提高施工方案合理性。
1.2路基的施工技术
公路路基建设工程是国家公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高速公路路基必须承受自身重量增加的力量,以及路面上行驶的车辆。因此,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对整个高速公路至关重要。施工单位的整体施工水平对质量影响最大。公路路基施工的核心技术是路基填筑质量,路基填筑主要控制点如下:
填筑前,应将表面层的腐质土、杂质土、树根草皮杂物等清理干净。
为了保证填筑的土基在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要求,必须正确选择土料的种类和填筑方法。一般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土料或水溶性硫酸盐含量大于5%的土料,液化状态的泥炭、粘土或粉状砂质黏等不能作为路基填料。
填土应分层进行,其层厚应根据设计要求,土壤的物理性质,压实机具等方面的因素而确定,一般0.3m适宜。要求尽量采用同类土层,不能将各种土混杂在一起使用,以免填方内形成水囊。当填方边界有坡面时,应用人工将斜坡开挖成阶梯状,以防填土横向移动,增加抗剪稳定性。
填土的压实,主要采用机械夯实压路机、边角人工夯实相结合的方法。填土要求达到密实、均匀,以免基床的沉陷变形。主要控制干容量,达到设计的压实系数。由于填土的压实系数在竖向是分区控制的,所以每层填土进行压实度检测,以测定的压实系数指导填土碾压工作的进行。
同时应对土料的含水量进行测控,尽可能地使土料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这样,同样的压实功,得到的干容量最大。若含水量过大时,应进行翻晒,过小时应喷洒渗水。
在填进行到面层时,应严格控制其各部位的设计高程,根据其压缩系数,确定其最后一层找平层的松土厚度,保证碾压后土路床的高程,坡度达到设计值,符合规范要求。
1.3路面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路面一般采用沥青路面,沥青路面质量是最关键因素,沥青路面施工主要控制点如下:
沥青是最关键的原材料,对进场沥青,应严格检查装运数量、装运日期、出厂化验单,并按照规范规定的标准和频率抽样检测。不同来源、不同规格的沥青要分开存放,不得混杂。
碎石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骨架,是受力的主要支撑材料。碎石的规格以沥青混凝土的类型和各面层的厚度确定,各项技术指标要符合规范要求。砂要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优质天然砂或机制砂,砂当量应大于60%。矿粉要干燥、洁净,各技术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材料堆放场地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硬化。各种材料要堆放整齐,界限清楚。
沥青面层施工前要对基层进行一次认真的检验,重点检查:标高是否符合要求,表面有无松散,平整度是否满足要求,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进行处理。保证基层表面干燥、清洁、无松散石料、灰尘与杂质。
沥青混凝土拌和时要控制其温度、油石比及材料的级配。每种规格的集料、矿粉和沥青都必须分别按确定的标准配合比进行配料。沥青及矿料加热温度、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应按照沥青的标号及品种并根据规范确定。工地试验室要随时抽检油石比及矿料级配。拌好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严禁不合格的混合料出厂。
运输车辆大采用吨位的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车的数量根据生产能力、车速、运距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配置。运输车装料前必须将车箱清理干净,车箱底板与内壁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以防粘料。装好料的汽车要用保温布覆盖,确保摊铺温度。
摊铺机选用性能较好的设备,摊铺机要调好初始状态,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以摊铺速度、振动、振捣频率匀速前进,严禁中途变速或停顿。
沥青路面的压实严格执行试验段确定的设备组合和压实遍数,初压、复压和终压温度控制符合相关要求。
2加强公路养护的相应措施
2.1创新养护技术,优化养护方案
每个工程竣工交付使用都不是一个工程的结束,因为还需要后期的养护,因此后期的保养工作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如何提高养护技术,增强公路的耐用力,就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就现在来看,我们现有的技术就是后期修补技术,比如,我们的公路在投入使用后,出现裂缝,就需要我们进行修补,其实这个修补很费力,因为要投入人工,物力,还有资料等,但是有的时候不能光靠人力修补,因为有的人力修补不了,就需要机械的介入,如果机械的进场,就需要大量技术的支持,因此提高技术创新也是现在需要改进的,我们要研究新的修补技术,为后期的养护阶段提供保障,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工程建设的效率,为建设工程节省资源,赚取更多的资源。
2.2养护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管控能够更好地辅助完成信息资源的管理,及时满足不同部门对相关资料的查找需求。要加大安全保障,通过数据存储系统和信息管理体系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在公路保养的工程现场,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高效地完成资源筛选,分类以及整合等等,形成统一的管控标准。可以随时调出所需数据资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利的参考资料。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体系使得不同环节信息资源关联更加密切,同时错误的信息更容易发现,并作出及时更改。在公路养护过程中,数据管理系统是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帮助相关人员作出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判断。结合现有资源完成路面性能预测,同时组建模型进一步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依据,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源共享性强,需求者可随时在线获取一手数据资源。同时可以根据需求建立相应的模块,在路标上安装“网络路孔监控设备”,将动态数据资源及时上传到管理平台,同时将实时路况通过网络同步发送到交通导航中,给出行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出行计划,减少事故发生。
2.3裂缝处置方案
在公路工程领域,裂缝是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同时在养护技术操作和方案实施设计方面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养护作业期间,需要针对裂缝类型进行明确,这样能够精准分析裂缝形成的具体诱因,方便可以科学的制定养护方案,在技术工艺方面进行规范选择。比如说,在针对裂缝程度比较轻微的路面进行养护处理期间,则可以选择沥青法进行养护作业。在实际操作期间,需要保证路面表面的平整性。而如果是出现的裂缝程度比较显著,则可以选择其他的养护方法,比如说选择细颗粒作为原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合搅拌,然后通过浇灌等处理方式,针对裂缝处进行重新铺设,从而达到良好的养护处理效果。同时,在进行裂缝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裂缝风险预防处理,在特殊环境下针对路面进行保护,根据路面承载负荷规定标准,针对车辆承载重量进行规范限制,从而保证公路工程更加规范,保证公路运输环境良好,避免车辆超重而增加裂缝风险。
2.4为公路养护提供资金支持
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者来说,都清楚工程是一个时间漫长,工作量巨多,而且还有不少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一个工程的建设在短期内可能见效很慢,也就是说收益的时间较长,通俗来说,就是收到收益的时间较长,但是呢,一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是需要有足够的资金的,如果这个工程在进行到一半没有资金地支持了,那么这个工程很难在继续进行的,所以就主要我们确保资金的充裕。而且我们不光光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支持,我们到后期交付使用后,对这条路的养护同样也需要资金的支持。那么就需要我们预算部门提前做好预算,将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多少做个大概的估计,然后做好分配,特别是需要重点养护的地方,还有就是施工条件比较恶劣,环境偏僻,后期养护比较麻烦的,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规划,为这些情况预留出足够的资金,所以资金的支持也是特别重要的。
结论
目前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当的快,并对公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就应严格控制和管理施工质量,确保其质量能够达到相关标准,很大程度上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时间。因此,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公路进行养护,使养护工作形成常态化、规范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而且还能促进公路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卓.公路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分析[J].交通世界,2020(9):28-29.
[2]张国标.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260-261.
[3]喻彪.研究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及养护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9):215+217.
[4]鲁春峰.刍议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管理及防治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6):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