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瓜州县小草湖北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庞涛
[导读] 矿山位于瓜州县柳园镇钻井沟。距瓜州县柳园镇西70公里处,行政区划隶属甘肃省瓜州县管辖,交通尚属方便。
        庞涛
        辽宁省有色地质一〇五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葫芦岛市  125000
        摘要:矿山位于瓜州县柳园镇钻井沟。距瓜州县柳园镇西70公里处,行政区划隶属甘肃省瓜州县管辖,交通尚属方便。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条件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哲斯群第二岩性段(P1zh2)的杂砂岩、绿泥石岩,另外在地表及沟谷处分布有第四系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现分述如下:
        (一)二叠系下统哲斯群第二岩性段(P1zh2):岩性主要为杂砂岩和绿泥石岩。杂砂岩为中~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砂屑成份以石英(25~61%)、霏细岩(3~37%)、绢云母绿泥石(4~18%)、斜长石(2~4%)为主,偶见锆石、电气石,胶结物为霏细质熔岩和褐铁矿化含铁碳酸盐,胶结类型为基底式胶结;绿泥石岩为砂状、显微纤状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成份以绿泥石+透闪阳起石+帘石(52~56%)、石英砂屑(28~38%)、绿泥绢云母岩屑(12%)为主,次为方解石、斜长石霏细岩岩屑,偶见锆石、电气石、磷灰石。杂砂岩在矿区内大面积分布,而绿泥石岩仅分布于矿区的南西侧。
        (二)第四系(Q):主要由岩块、砂砾石、细砂、粘土等组成。厚2-3米。
         二、构造   
        矿区内仅见有一条近东西向的压扭性断裂构造(F1)。位于矿区中西部,发育于二叠系下统哲斯群第二岩性段(P1zh2)的杂砂岩、绿泥石岩中,几乎为顺层产出。破碎带中见破碎蚀变岩、石英脉和石英团块、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及构造片岩,断裂面平直光滑,沿走向和倾向上均存在波状起伏和狭缩膨胀的现象,为一压扭性断裂。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金矿(化)体即赋存于该断裂之中。
         三、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从酸性—中性—超基性皆有。生成时期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面积1250 km2。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超基性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基性岩、次火山岩、玄武岩。
        1、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
        包括辉铜山南、古堡泉北、辉铜山南西三个岩体,岩体特征见表3-1。在辉铜山岩体石英脉中见有采金老硐,该岩体岩性稳定,皆为石英闪长岩。具中粒结构,局部为不等粒状,粒径3~4 mm,矿物主要为中长石(60~65%)、石英(15%)、角闪石(3~5%)、黑云母(10%)、微斜长石(5%),副矿物有榍石、锆石、磷灰石、磁铁矿。
        2、华力西早期超基性岩、辉长岩
        分布于花牛山、辉铜山、玉石岭等地,共有四个主要岩体,分别是花南沟、五峰山北、玉石岭超基性岩体等。辉铜山辉长岩体,形状为长条状、扁豆状,面积0.003~3.5 km2,产状为岩墙、岩株,侵入于Ohnb-2地层中。
超基性岩属辉橄岩类,均已蛇纹石化,为暗绿色块状;辉长岩为黑绿色,中细粒辉长结构。矿物粒度2~4 mm,组成矿物为斜长石(40%)、辉石(60%)。在超基性岩中发现有铬铁矿富集。
        3、华力西中期侵入岩
        主要分布在花牛山、辉铜山之北,占岩浆岩面积的76%。主要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一般形状不规则,多呈岩基产出。部分岩体含矿性好,在与围岩接触带上,往往形成矽卡岩型多金属矿产。按其切穿的先后顺序可分为暗灰色闪长岩(δ42a)、灰白色花岗闪长岩(γδ42b)、灰白色花岗岩(γ42b)、斑状花岗岩(πγ42c)。
        4、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有砖红色花岗岩及基性岩、次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辉铜山地区,一般沿断裂带和新老地层之间出现,呈岩基、岩墙、岩株、岩枝状产出。在辉铜山北砖红色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常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如矽卡岩型铜矿。
        5、脉岩
        脉岩较发育,类型较多,岩性从酸性到基性都有。如闪长岩脉、伟晶岩脉、红色花岗岩脉、辉绿—辉长岩脉、英安斑岩脉、煌斑岩脉、萤石脉、石英脉。其中石英脉分布广泛,多集中在黑山以南地区,有北东、东西及南北向三组。南北向一组石英脉中有结晶现象,为找水晶的线索。而东西向一组中,局部有含金的线索。岩脉不稳定,宽度变化大,宽0.5~20 m,一般延长0.5~2 km。


        四、矿体地质
        (一)破碎蚀变带及其特征
        通过1/1万地质草测,在二叠系砂岩中,共发现两条含矿破碎蚀变带。破碎蚀变带严格受近东西走向的层间断裂所控制,编号为分别为Ⅰ号、Ⅱ号,其中Ⅰ号破碎蚀变带具一定规模。
        现将其主要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Ⅰ号:走向近东西,倾向340°~0°,倾角为73°~75°。破碎蚀变带由糜棱岩、硅化蚀变岩、石英微脉或石英团块、破碎蚀变岩组成。蚀变主要为硅化,次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蚀变强烈;矿化见弱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磁铁矿化。对该破碎蚀变带浅部利用老硐、地表采用剥土、槽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控制。
        Ⅱ号:位于Ⅰ号破碎蚀变带北侧约50m,由破碎蚀变岩组成。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为45°。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矿化以褐铁矿化为主。
        (二)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成分及其特征
        经镜下鉴定,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针铁矿、钛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其次有斜长石、含铁白云石等。
        (1)自然金特征
        呈粒状、棒状,粒径0.002~0.01mm。赋存于黄铁矿(褐铁矿)晶体或其裂隙之中,石英集合体及裂隙中也见到自然金。赋存状态有裂隙金、游离金、包裹金三种。
        (2)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特征
        经镜下鉴定,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针铁矿、钛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其次有斜长石、含铁白云石等。
        黄铁矿:含量极少,局部达0.5%,多为它形、半自形五角十二面体,少量立方体,呈星点状、浸染状分布,粒径0.005~0.01 mm。
        针铁矿:含量极少,针状,呈浸染状、星点状或沿裂隙呈细脉状分布,粒径0.005~0.01 mm。
        钛铁矿:含量极少,呈浸染状或沿裂隙呈细脉状分布。
        石英:含量一般在95%以上,分为原生石英和次生石英。
        (三)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石类型按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可分为:自然金—石英矿石、自然金—硫化物—石英矿石,根据矿石自然特征,可分为石英脉型、蚀变岩型两种。
        石英脉型矿石: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然金—石英矿石,硫化物含量极少,品位较低;另一种为自然金—硫化物—石英矿石,硫化物有黄铁矿、针铁矿,次生硫化物有褐铁矿,品位较高。
        蚀变岩型矿石:蚀变以硅化为主,其次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并含有少量针铁矿、钛铁矿,矿石品位较高。
        矿石结构为:晶粒结构、粒状变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为:块状、星点状、浸染状、脉状构造。
        (四)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1、控矿因素
        产于二叠系砂岩中的近东西向破碎蚀变带,既是导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金矿(化)体严格受其构造控制。矿区内出露二叠系碎屑岩,从区域资料来看,其主元素金的丰度值为5.46×10-9,高于地壳的克拉克值×10-9,含矿性较好。因此矿区成矿是由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及二叠系碎屑岩等因素联合控矿。
         2、找矿标志
        (1)石英脉、硅化带为直接找矿标志。
        (2)蚀变标志:以沿断裂构造分布的线型蚀变与金矿化富集关系最为密切,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赭石化及岩石的裉色现象。
        (3)构造标志:二叠系碎屑岩中的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是金成矿的导矿、容矿构造。
        (4)采矿老硐:废石堆及民采点可以做为找矿的直接标志,这些采掘遗迹的形状、大小、深度、规模等基本反映了矿脉的产状、规模及矿化等的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赵宝骞,甘肃省瓜州县小草湖北金矿详查实施方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