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刘月
[导读] 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旅游逐渐兴起,引领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潮流。
        刘月
        天津市裕华丰环境科技服务中心 天津 300000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旅游逐渐兴起,引领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潮流。在此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和谐生态下经济效益的日益提高。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
        1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之后,生态旅游的定义,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参与者对生态旅游的不同理解而有着诸多提法,目前全世界仍尚未形成一个一致认同的权威性概念。瓦伦丁根据对生态旅游做出了四大定义,分别是:(1)比较来说未受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石;(2)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长期来看不能造成环境的破坏以及质量的下降;(3)长期管理及保护自然生态旅游区,并取得重大效果;(4)管理规范,发展出完备且因地制宜的措施。Weaver(2004)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不但需要环境的可持续,还应具备人文及历史的可持续。而且,生态旅游不仅要促进景区的生态环境及历史人文发展,也需要满足相关经营个人或单位的盈利目的。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1991年对生态旅游做出了一个界定:基于未受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开展、并且能够在生态保持的同时,满足相关经营者盈利目的的旅游活动。1993年,加拿大环境咨询委员会对生态旅游做出定义:维护生态环境资源有效果,并能够保持景区状态、具备生态环保教育功能的感受自然的活动。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战略在1994年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基于自然区域的,具备讲解、教育功能的旅游活动。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峰会发表了一份声明,对生态旅游做出定义:生态旅游不仅是一项商业性质的旅游活动,且需要保证各个国家机构,或行政单位能够借开展生态旅行,达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2.1完善立法,加强生态旅游法律约束
        建立健全全域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国家和地方性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根据相应法律,分层分级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估,对不同评估等级的自然保护区实行分类管理,对哪一级自然保护区适合开展什么样的生态旅游,哪一级绝对禁止生态旅游做出相应规定,对于生态比较脆弱、不宜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则禁止一切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行为。
        2.2明确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
        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制定可操作性高且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案,依据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理念,推广生态旅游事业。由于生态旅游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资源,所以要在保护资源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开发。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对于生态旅游开发过程来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合理的分区划分,一般模式下有以下几个分区:原生态核心区、缓冲区、旅游接触区与生活服务区。最主要的区别是几个区域中人的可进入程度:原则上来讲,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带有特殊目的的人可以进入缓冲区,而旅游接触区自然是招揽游客进行观光,为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设立了生活服务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容载量进行计算并合理安排各个时间段进入相应区域的游客。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吸引游客,融入周围的环境,在原生系统中实现长足发展,而不是改变当地生态发展走向。


        2.3掌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管理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不断开展,游客的数量逐渐递增,导致生态环境保护难度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针对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旅游管理计划。明确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对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要掌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例如对旅游中游客的言谈举止应作出适当的要求和限制,对游客实施实名制管理,对于不能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的游客,可以直接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限制游客的行为举止,更好地实现生态旅游管理。2.4实施生态旅游网络信息化、科技化
        生态旅游是一个对高科技含量要求高的产业。它的运作必须在科学技术文化的指导下,技术应用广泛而密切地参与。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科学技术薄弱,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技术的渗透不到位,有些地方仍然空白。因此,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要深化扩大生态科技创新观念,应用生态技术,提高生态旅游质量保证,实现生态自然有序发展。首先,在旅游资源生态学中,生态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科学计算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量、负离子系数等生态价值,建立环境反馈机制,及时跟踪环境变化造成的连锁问题,从而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利用水电,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等低碳技术减少环境污染。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定期开展生态环境检查和质量评估。其次,在旅游活动生态学中,推广自助操作化。为了减少人类的过度参与,可以用自助耳机和其他形式实现生态旅游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而且还通过个人经验来促进科学技术对生态的益处。最后,在旅游服务设施生态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普及。通过博客、微博、互联网等新兴网络促进生态旅游,我们可以对旅游前的区域生态景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环境意识的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利用共享信息技术平台、数字定位进行人性化的原始生态旅游,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保障游客的安全。
        2.5加强生态监督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损害,为最大化地保护自然生态,旅游管理者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旅游管理与景区建设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生态旅游建设质量。为保障生态旅游管理质量,解决旅游环境污染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旅游管理者应加强生态监督工作。如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旅游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管理规划设计,旅游规划需由当地政府确认,发挥政府在自然生态环保中的主导作用;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改善旅游景区“满载”现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需保障生态旅游建设符合规章条例,若发现过度开发资源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及整治,加强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约束乱开发等不良行为。除此之外,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旅游消费者回访机制,当旅游消费者者旅游结束后,生态旅游景区应运用调查问卷、评分反馈等方式了解其真实旅游感受,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优化,调整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生态旅游景区还应引导旅游者参与景区生态监督中,补充生态监督方式,使旅游消费者扮演生态监督者的角色,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在生态旅游管理发展中,加强生态监督是必然的。
        3结束语
        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为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利用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应科学制订生态旅游景区发展规划,辅以强有力的生态旅游管理监督机制,整治生态旅游乱象,全面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设,为旅游业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向阳.云南大山包国家公园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20(21):208-210+213.
        [2]沈小雪,关淳雅,王茜,李瑞利.红树林生态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09):4004-4016.
        [3]黄磊.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相关保护措施初探[J].现代园艺,2020,43(17):20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