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教师儿歌弹唱技能的培训方法浅探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2月   作者:韩梅
[导读] 儿童歌曲与通俗流行歌曲存在较大差异,通常为篇幅短小、节奏简单、旋律明朗。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主要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因此,在伴奏时需要与艺术歌曲以及其他通俗流行歌曲区分开来,这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决定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课程质量的关键指标。

荆门技师学院  韩梅

摘要:儿童歌曲与通俗流行歌曲存在较大差异,通常为篇幅短小、节奏简单、旋律明朗。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主要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因此,在伴奏时需要与艺术歌曲以及其他通俗流行歌曲区分开来,这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决定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课程质量的关键指标。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歌弹唱技能;培训方法
        前言
        弹指一挥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几载,在丰硕的成果面前,信息化改造俨然已经是各行各业彰显现代化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学前幼教工作也从最初的“仿苏式”逐步向顺应时代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提升转变,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全新道路。为了适应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匹配教育部门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专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师范类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多的改革。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要前提是自身综合素质必须过硬,这样才能够无愧于“为人师”,而作为专门培养老师的高校,对于老师的基本定位就更高。或许有观点认为相较于其他的老师而言,培养学前教育的老师相对较为轻松,毕竟幼儿的心智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殊不知这不仅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更是根本扭曲了师范类高校的基本目标。
        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其初衷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随着民众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众多学前教育机构已经完全不再遵循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定位,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不仅是后续教育的基础,更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个人能力的最佳渠道。为了满足社会的这种基本需求,高校在培养幼教老师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整。目前来看,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革是一种见效最快且学生接受程度最高的方式。一方面,无线互联网环境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明显,而将教学与互联网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其过程较为自然,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少,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另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公允,能够有效避免诸多不稳定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上也比较客观。
        2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分析
        2.1弹奏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钢琴弹奏较为困难,但为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应当在实践中多加练习,获得基础乐理知识与钢琴弹奏技巧的有效掌握。学生之所以出现钢琴基础差的问题,主要是受到以下几点因素影响: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畏难以及懈怠思想,日常学习与练习兴趣不高,练习强度不大,两只手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配合,对最基础的视奏识谱学习以及弹奏技巧掌握不扎实,导致弹唱技能学习时手忙脚乱,非常被动。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从基础知识的巩固开始,包括各调音阶、琶音以及伴奏手法的弹奏指导与触键方式等。除此之外,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可以进行含有音阶的小儿歌、三和弦、重复低音三和弦等简易的练习编写,从基础的儿歌伴奏着手,提升学生钢琴基础能力。
        2.2和声选择
        儿童歌曲中的和声相对较为简单,ⅠⅣⅤ正和弦是主要的和声选择,在小学低年级段中,适当改变和弦来丰富音乐色彩。小学教材中多采用简谱记谱法,以此更快速地为歌曲配备和声,如“关键音”的寻找便是常用方法之一。“关键音”就是时值长的音、经常出现的音以及重音等。通常,Ⅰ级关键音多用在关键音为“1、3”、Ⅴ级和弦对应的关键音为“5、7”,Ⅳ级和弦对应的关键音为“4、6”,而其他的音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和弦,如半终止处多选择使用属和弦的方式进行弹奏,主和弦则多用在完全终止处,副和弦、变和弦、副变和弦等则用来过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和弦编配总原则,以歌曲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选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弦的选择是基础,而和弦连接十分重要,在儿歌中多用到F大调、bE大调。在和声连接中,可以左手演奏和弦根音、右手演奏和弦,根据歌曲的实际音域进行调整。
        2.3伴奏织体的选择
        小学音乐大概可以分为活泼型、抒情型、进行曲类型以及中国民族调式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儿童歌曲都需要对应与之匹配的伴奏织体。
        一是活泼型。这种类型的儿歌在小学低年龄段中较为常见,速度较快,且多以快板、小快板类型为常见。在歌曲感情术语提示中,多见有天真、欢乐、活泼、积极向上等字眼,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歌曲的主要表现方式,以匹配正确的伴奏织体。
        二是抒情型。该类型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是很常见,多以温柔、缓慢居多。在感情提示语中,常见字眼包含优美、安详、深情等。
        三是进行曲类型。音乐速度多为中速,感情术语为雄壮、热情、豪迈。例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小小鼓号手》等歌曲都属于进行曲类型。在伴奏织体的选择上多选择柱式和弦,在弹奏时不可过于饱满,也不能太轻巧绵柔。力度要适中,体现出进行曲的厚重、果敢以及肯定。
        四是中国民族调式儿歌。该种类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见,包含曲目的种类最多。歌曲类型有轻快的、天真的,也由悠扬的、诙谐的。例如《同坐小竹排》《茉莉花》等都属于该种类型。在织体选择上多沿用传统的和声技法,在表现风格上要与中国歌曲特色相结合,表现出中国民族调式儿歌特有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织体的选择或和声的选择等,都应在掌握完备的乐理知识基础上勤加练习,提升自身弹奏技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丰富音乐的色彩,实现伴奏弹唱能力的提升。
        3弹唱中,唱的部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声乐基础较差学生问题
        声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发音不正确问题,如不会运用气息,发不出声音,对儿歌演唱不准确。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运用朗读的方法进行测定。如果学生普通话标准,可以准确读出四声,则说明学生的五音正常,可以从朗读入手进行改善。通过大声诵读的方式进行气息练习,运用八度、节奏等方式减轻学生和声配弹时的难度,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单手练习,开展自我训练,嘴巴跟着右手进行旋律演唱等,久而久之,将获得声乐基础巩固。
        3.2声乐基础较好学生问题
        忽略不同声乐作品的特殊性是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常见问题,表现在演唱过程中将不同作品用千篇一律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在进行《小燕子》这首欢快的儿歌演唱时,运用《我爱你,中国》中歌颂性的演唱状态进行表演。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对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需求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幼儿音乐作品进行旋律、结构、调式等内容分析,并对不同体裁的幼儿声乐作品进行试唱,在试唱过程中主动探究其感情上的变化,节奏、速度以及力度上的变化,并基于幼儿的语言表达特征揣摩歌词的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幼教生弹唱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幼教生弹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积极贡献,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使其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聂翔.高职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成果转化策略研究——以《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建设项目为例[J].大众文艺,2018(3):205-206.
[2]冯德钢.歌曲钢琴即兴伴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