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需求情况调查报告(以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2月   作者:王昕明 罗 慧
[导读] 通过对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建设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可以较好地掌握学生对开设这类课程的看法,并就此提出课程建设的建议。

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王昕明  罗  慧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建设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可以较好地掌握学生对开设这类课程的看法,并就此提出课程建设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
        学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调查,课题组共回收1360份问卷。
        三、调查方式
        1.利用问卷星平台问卷调查;2.个别访谈。
        四、调查内容
        主要以在校各专业学生选修本专业之外的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为专题,从课程开设必要性认同、课程目标取向、课程门类需求、课程选修份额需求、课程内容需求、课程实施需求、课程考核需求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
        五、调查数据及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课程开设认同度高
        从数据分析,90.29%学生觉得有必要开设非本专业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87.03%学生对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有兴趣,72.07%学生认为“在职校参与一些非本专业的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或进企业参观与实践是在校学生多了解一种职业的最好途径”,这就证实了全市前期开展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的试点成效,为本课题研究和推广奠定了基础。80.41%学生有意愿选修非本专业的职业技能,72.03%认为学校需要开设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75.84%认为职业素养拓展学习需要专门教材或学习资料,说明学生对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有着切实需求。73.2%学生会利用节假日自行进企业兼职或打工等,其中,60.87%认为以后不一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所以想更多了解职业并积累更多岗位技能和经验,22.85%对现在打工的这类行业感兴趣,因此这类课程能为学生兼职或打工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二、课程目标取向一致
        调查结果显示,68.98%学生认为选修非本专业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的最根本原因是“多了解职业,积累就业、创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创业打基础”,表明他们对就业创业规划是更多倾向于多样化选择和发展;61.99%学生希望该类课程要能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了解自我职业发展倾向及适合性,提升他们自身的学习积累与社会、就业创业的适配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充分选择专业。从数据分析,44.29%学生认为被录入中职校时对专业或对应职业没有比较多的了解,40.2%认为在初中阶段接受过几次与专业、职业有点关系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职业缺乏认识,从而不能较好选择专业;二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充分拓展就业创业机会。因为62.51%学生初步考虑未来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接近的职业或工作,也就是说,有38%学生还准备拓展就业创业选择空间;80.94%学生认为“多了解一些职业有益于未来职业和工作方向的选择”,这也是他们契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就业创业形势做出的判断和规划。三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充分享有自主学习权利。数据显示,88.53%学生愿意与老师、同学一起商订课程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并根据分工采集课程学习资源和建设课程,这说明学生希望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更多地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能与老师、同学有平等的互动交流。
        第三、课程门类覆盖广泛
        数据显示,学生对非本专业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门类的需求因人而异,广泛众多,涵盖了多个职业领域,其中,经营管理类、计算机/互联网类、设计类、酒店/餐饮类、医疗卫生/护理/保健类等职业类别比例较高,各占10%左右。
        第四、课程选修份额适当
        86.27%学生认为每门职业素养拓展课程以16-24学时或1-1.5学分较为合适;18.95%认为在职校三年选修1门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最合适,43.39%认为在职校三年选修2门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最合适,24.47%认为在职校三年选修3门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最合适,13.18%认为在职校三年选修3门以上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最合适。课题组就以上数据分析,认为在课程体系中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占有16-24学时或1-1.5学分的份额,在保证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分两个学期选修2门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较为合适。



        第五、课程内容紧贴职业
        就“你理想中的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学生有若干种想法,单从课程内容维度来看,希望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能与职业紧密相关,包含对行业、产业、职业认知,在设计作品图案、制定工艺流程、选用加工器材、完成作品加工、检验作品质量等方面对应职业进行模拟,在体察职业场景、了解生产流程、履行岗位职责、善处人际关系、应对职场问题等方面进行职场操练。等等。
        第六、多方式融合实施课程
        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在选修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时要避免采取单一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将以知识为主的老师定期讲课、以活动为主的学生实践、利用网络线上随时学习和企业见习等形式有机融合。 近90%学生认为学习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时,有必要创设真实和虚拟职业情境,并要有在企业岗位进行职场化体验的机会。
        第七、多元化评测学习效果
        数据显示,只有22.98%支持闭卷形式的考核,35.33%-61.78%学生分别选择了课堂表现、完成作品、考勤情况、撰写报告、企业实践、模拟展示、线上学习记录、老师、同学、企业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
        在这项调研中,有四个问题引起我们思考:①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合适的技能拓展类课程,学生不能如愿选修所学专业之外的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②缺乏开放、丰富和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手头只有纸质教材和练习册,没有与职场情境、职业岗位相衔接的视频资源,也接触不到最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③缺少线上阅读与线下体验相融合学习方式,学生不能人人、时时、处处在线阅读和互动交流,导致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受阻。没有线下职业情景的真实体验,学生初次就业时难以适应企业或岗位要求。 ④学校只是注重在校内课堂或社团活动中培养职业道德,学生不能在职业体验中树立正确职业观、感悟职业精神。
        六、结论及对策
        从调查结果来看,课题组认为,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能更好地拓展中职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同时,职业素养拓展类课程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具备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之外,更需要构筑立体化的课程运行与研究平台,包括教学平台、体验平台、管理平台和研究平台。通过多元融合、共建共享,能有效促进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教改实践。
        其中,教学平台不仅包括以超星泛雅学习通为主体的手机端、PC端的线上数字化教学情境,而且包括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体验中心、企业职业体验基地为主体的线下物理化教学情境。
        体验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发项目化的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例群。该类课程主要具有系统化设计、项目化推进、个性化选学、数字化资源、多元化评价、智能化管理、协商式定制、活页式资料、职场式体验等“三式六化”特征。二是选用线上阅读与线下实践衔接、工与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混合教学方式,在开放的“五段式选学真做课堂”中实施课程。
        管理平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选课系统。依据学生学业管理办法(学分制),利用学校智慧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泛雅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课程建构系统。真正赋予学生学习权利,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方案、学习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设计和体验;三是课程监测系统。不仅通过编制《中职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管理课程建设和运行情况;而且强化教学质量监测,通过平台记录学生学习痕迹、学业水平,以反馈教师业务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团队课程开发水平提高。
        研究平台则是借助地市域层面研究力量,由市职教公共选修课程教科研中心组、名师工作室、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基地和各学校组成课程开发与研究共同体,组织研究和推广。在该平台上,正常组织需求、现状等调查分析,研究推进策略和建设技术,不仅为行政推动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养提升等提供智慧支撑,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技术指导。
        在这一全方位、立体式运行平台之上,采用“自主选学、跨界融和、适合定制和活动创生”等课程建设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个性化建构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为普职融合推进中小学职业体验提供课程建设支撑。
作者简介:
王昕明,男,1966.10-,主要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物理课程教学,公共选修课程建设。
罗  慧,女,1965.11-,主要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公共选修课程建设。
﹡本文系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职业素养拓展类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实证研究”(课题编号:zcz38)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