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资本主义及其批判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2月   作者:张鑫
[导读] 慈善资本主义”则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资本主义的出路。此概念诞生以来,其倡导的慈善理念和运行模式便对传统慈善事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围绕什么是“慈善资本主义”、怎样有效地发展“慈善资本主义”以及“慈善资本主义”具有怎样的独有特征等相关问题不仅成为慈善资本家们亟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界从资本主义慈善事业呈现的新样态出发,来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广西南宁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鑫     530000

摘要:“慈善资本主义”则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资本主义的出路。此概念诞生以来,其倡导的慈善理念和运行模式便对传统慈善事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围绕什么是“慈善资本主义”、怎样有效地发展“慈善资本主义”以及“慈善资本主义”具有怎样的独有特征等相关问题不仅成为慈善资本家们亟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界从资本主义慈善事业呈现的新样态出发,来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资本家;资本主义慈善;社会主义慈善
        一、慈善资本主义的内涵
        马修·比索普和迈克尔·格林在《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一书中指出了慈善资本主义的精神,即“成功企业家努力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义务这样做。”[1]33可以看出推动慈善资本主义发展的主体是以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这样一类为代表的成功企业家。他们亦被称之为“慈善资本家”。慈善资本家们运用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来举办慈善事业,用他们在商业中成功的方法来推动资本主义社会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尝试在世界各国推广,进而更好地改变世界,这就是慈善资本主义的内涵。
        慈善资本家们认为传统的慈善捐赠并不以捐赠的社会效益为导向,更不以改变世界为目标,只是单纯地“授人以鱼”。因为传统慈善目标的模糊性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空场,使得其捐赠效果乏善可陈,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与传统的慈善捐赠相比,慈善资本主义有着独特的优势:第一,慈善资本家们自身有着通过慈善来改变世界的强烈意愿。“今日的慈善资本家们认为世界充满了很多大问题,他们,或许只有他们,能够而且必须解决这些问题。”[1]3第二,慈善资本家们认为自己能够让世界更加美好,同时这也是他们的使命所在。因为他们丰富的从商经历使得他们有能力去解决社会上的一些棘手问题。正是在这样的道义和责任感的基础上,使得慈善资本主义与传统慈善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慈善资本家们是将用于慈善的资源等视为一种追求回报的风险投资,认为敢于承担投资风险是慈善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
        二、慈善资本主义的特征
        慈善资本主义所具有的“商业化”、“名人化”特征是其区别于传统慈善的主要标志,它们同时也构成了慈善资本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商业化:慈善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没有商业化的运营,就没有慈善资本主义。这是因为慈善资本主义的根基就在于运用商业化的方式来开展慈善活动。但是这种商业化的手段不同于商业公司式的运营,因为商业公司创立的使命只是在商业活动中创造利润。而慈善资本主义则是采用了市场化的方式,其初心是济世扶贫、解决社会难题,进而改变世界。围绕通过商业化的方法来从事慈善事业,慈善资本家们展开了一系列描述。比如,“他们的慈善是‘战略性’的、‘具有市场意识的’、‘有影响的’,‘基于知识的’,往往‘有较高的参与度’,并且追求的目标是使捐赠者的钱实现最大化的‘杠杆效应’。”[1]7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将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视为一种“公益性”的风险投资。所谓“公益风投”是指慈善资本家们对某类不受人重视的社会事业进行投资,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防范风险,避免发生无效慈善活动。如“巴菲特把自己的捐赠看做改变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一种投资,而不仅仅是一种关怀。对慈善资本主义来说,慈善是对解决社会中最大问题的方案进行投资,这种观点是核心。”[1]75这表明了“公益风投”与“商业风投”的类似性:推崇以结果为导向,十分看重对慈善事业进行投资的效果进行评估。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企业慈善行为更多的只是出于维护自身的公共形象,其动机是要慈善成为其实现私利的工具。第二,将开展慈善事业提升到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企业设立专门的慈善部门。这么做是因为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可持续性,就应该真诚持久地开展慈善活动,使得企业的利润真正取之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这正是慈善资本主义在理论上的巧妙设计:将诚心行善与营利作为同样关系企业生存的目标。维护企业良好的公共形象已然不再是其推行慈善事业的唯一诉求,而是通过将追求营利与从事慈善提升到同样的高度,在营利的同时以期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名人化:慈善资本主义的推动主体
        参与慈善资本主义的主体大多是社会上有声望、有实力的名人。这使得慈善资本主义呈现出显著的名人化的特征。冠以“富豪”、“明星”等一类的社会各界的名人则构成了促进慈善资本主义发展的主体。这些名人慈善家是慈善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解决医疗、教育和贫困等领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慈善资本主义之所以表现出名人化的特征,究其原因不外乎名人效应。因为“名人们吸引公众注意力的能力无人能敌,他们为公众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讲道台来倡导改变。”[1]199即社会名人运用自身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与慈善资本主义相关的价值理念,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来。正是在实力、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一些以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社会名人参与到慈善资本主义的建设中来。
        名人慈善资本家们希望能在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他们关注的往往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慈善资本家们创新性地设立了专门用于慈善事业的基金会。如以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首的慈善资本家群体将其拥有的巨额财富的大部分捐到基金会当中,使他们的慈善捐赠发挥了积极的杠杆作用。慈善资本家们通过这一方式使得其中一部分人纷纷效仿。而这也符合比尔·盖茨一直坚持的观点,“基金会并不需要从技术上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影响到公众。”[1]207从而营造出利于慈善事业成长的环境氛围。因为这些“慈善资本家们认为,如果他们能使捐赠创造出一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赢利方式,就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更快地获得资本,产生更大、更持久的影响,这远胜于一种完全基于捐钱的方式。”[1]7-8
        三、慈善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慈善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与资本主义社会各历史阶段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从客观上来讲,包括了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文化等因素,主观上又包含了慈善资本家们自身的意愿、责任感等方面。
        (一)经济、政治因素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都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了空间。“过去,每一个捐赠高峰都伴随着由商业创新带来的巨大财富创造,同时,社会发生巨变带来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往往也伴随着可能威胁资本主义的政治动荡,从而产生对慈善的需要。”[1]23这说明通常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阶段往往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总是有其固有的基本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相伴随。为避免这些问题所引起的社会动荡,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他们通常将慈善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工具。从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分配的角度来看,慈善事业的存在实质上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实现形式,其在功能上要实现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资料由于归资本家们私人所有,因此由市场主导的第一次分配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大量的社会财富流向资产阶级,于是便导致了市场调节的失灵,并由此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从政治因素来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推崇的“小政府主义”使得政府无法正常发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失衡的职能。小政府主义历来主张在社会当中的一些公共事务中,政府要往后退,不应该过多地干涉社会事务。这样一来,由于政府职能的离场,使得由政府通过税收等政策来主导的第二次分配也出现了失灵的状态。为了弥补前两次分配带来的缺陷,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撕裂程度,需要通过公益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的形式来缓解底层人民糟糕的生活状况。显然,慈善资本主义所提供的方案在这种状况下既是必由之举,更是无奈之举。
        (二)慈善资本家的自身意愿
        慈善资本家们作为推动慈善资本主义发展的主体,为慈善资本主义的可持续运转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具体原因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其一,与慈善资本家们奉行的财富伦理观有直接关联。他们认为自身作为“经济领域的成功者有责任和意愿进行广泛的散财,以及在此过程中动用与聚财同样的智慧、知识和劳力。”[1]272此外,在慈善资本家们看来,绝不能将巨额财富全部留给子孙后代,因为这样会使后代更加堕落。而在“小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又不愿意将钱全部捐给政府管理。另外,慈善资本家也清晰地认识到对财富进行合理的管理,通过财富来提升自身社会贡献的能力才是财富的价值所在。当进入21世纪,不平等的扩大,阶级之间的摩擦逐渐增多,如何对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再一次成为时代问题。慈善资本家们正是在这样的财富伦理观的指引下,力求通过慈善使财富分配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不断得到协调,以便消除贫富不均造成的摩擦。
        其二,慈善资本家自身的责任观和能力使得其能够胜任慈善资本主义的工作。慈善资本家从事慈善事业的理由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愿意承担捐赠的责任;二是认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使命,具有真正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即慈善资本家并非把从事慈善看作是一种选择,更不是出于一种由于剥削而产生的罪恶感才对穷人进行补偿,而是基于社会道义。由于政府的不断撤退,使得“公众认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少能成功解决社会问题。”[1]50于是慈善资本家们认为自身有必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并努力使这种责任可以有效地弥补小政府主义带来的缺陷。
        四、慈善资本主义批判
        慈善资本主义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并非是根治世界上一切问题的万能良方,也注定了慈善资本家们并非真正拥有彻底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目的的多样性
        慈善资本主义的群体当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资本家打着慈善的幌子,却做着有违慈善事业初心的恶劣行径。他们有各式各样的目的:第一,用慈善作为操弄本国和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对内,一些资本家以慈善的名义对政府的官员行贿,游说他们做出有利于本企业的政策。慈善资本家们通过政治性的慈善事业,想方设法利用金钱来影响政府如何花钱,壮大自身在国会和政府的影响力,然后从中渔利。对外,经济寡头在他国成立各种慈善类的非政府组织对他国内政横加干涉。其中最常见的操作就是以公益慈善为名强行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搞乱他国人民的思想,进而搞垮该国的政权。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国际非政府组织或扶持当地的公益组织,在非西方‘民主’国家长期、密集、全方位地宣传西方价值理念、制度及生活方式的优越性,诋毁对象国原有文化和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和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从而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渗透扫清思想障碍。”[2]第二,将慈善基金会用作企业偷税漏税的手段。因为慈善基金会是非营利的组织无需缴税,某些慈善资本家只需要把工资收入调到很低,其他支出则由慈善基金会提供即可避免缴纳很高的个人所得税。第三,选择慈善资本主义作为能够持续压榨底层劳动人民的手段。马克思就此指出资产阶级的博爱是一种赤裸裸的伪善,“一方剥削他方的那些相互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博爱……这种博爱就是内战,就是最可怕的国内战争——劳动与资本间的战争。”[3]在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慈善只是一种肮脏的交易,认为“资产阶级行善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不会白白地施舍,他们把自己的施舍看做一笔买卖。”[4]479这些慈善资本家通过企业赚取的利润,本身就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现在他们只是拿出很小的部分来回馈给社会而已。
        (二)能力的有限性
        一些慈善资本家主导的慈善基金会规模较小,其融资募资的能力非常有限。首先,要认识到慈善资本主义倡导的慈善与营利并重只是理论设想。在实际情况中,“大公司的规模和能量意味着它们有潜力成为重要并积极的社会力量。然而,其本身获取利润的需要也会限制他们的行为方式。”[1]180这表明公司需要在慈善与营利之间做好平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旦处理营利与慈善投入之间的矛盾难以找到平衡,便会大大限制了慈善资本家及其慈善基金会投入大量资源来开展慈善活动的效果。其次,慈善资本家及其慈善基金会的抗风险能力往往较弱。作为慈善资本主义主体构成部分的慈善资本家能力虽强,但在面对重大社会问题时也并非总能够完美应对。当遇到重大的经济危机,慈善资本家们又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内将用于慈善项目的资金砍掉,慈善基金会反而成为了他们规避风险的工具。再次,一些世界性的难题所需要的资源远远超过所有慈善资本家财富。这是因为全球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依赖于全球性的资源,更需要动员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来共同应对,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五、结语: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慈善事业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当时的慈善事业持否定态度,但他们针对的只是资产阶级举办的慈善事业。相反,他们对劳动人民之间的友爱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恩格斯曾就这类慈善行为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在日常生活中,工人阶级比资产者仁慈得多……乞丐通常几乎只向工人行乞,工人在帮助穷人方面总是比资产阶级做得多”[4]438所以应在积极吸纳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观点与准确把握慈善资本主义,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而这就要坚持党在慈善事业建设中的根本领导地位。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其奉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决定了慈善事业能够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6]这表明党中央是将发展慈善事业置于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考量,使其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总之,慈善资本主义诞生十余载以来,确实克服了传统慈善中的某些弊端。然而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慈善资本主义乃至所有的慈善事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产物,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它终将随着人类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及其公平分配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同时,也要认识到“慈善资本主义始终是资本主义而非慈善,不可能脱离其剥削性。”[7]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慈善事业可以学习慈善资本主义的可取之处,但也要看到其缺陷所在。因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就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服务,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美]马修·比索普、迈克尔·格林,丁开杰等译.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玉苗,陈元明.论马克思主义公益慈善观[J].学术论坛,2013(7):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5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四川党的建设,2019(22):5-14.
[6]高卫泉.慈善资本主义批判:从《阿拉比》中的“虚荣人”谈起[J].外国文学,2020(4):148-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