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外语人才国家意识的内涵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2月   作者:刘禹
[导读] 全球化发展大势对外语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外语教育更要倡导国际化理念,多维度拓展外语人的国际视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外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够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刘禹    102488

【摘要】全球化发展大势对外语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外语教育更要倡导国际化理念,多维度拓展外语人的国际视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外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够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外语人才是否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是否充分理解国家意识的内涵,能否恰当处理好全球视野与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值得每个外语教育者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外语人才;国际化;国家意识
        习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关于新时代教育工作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具体谈到外语教育,关键在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核心价值观”。主要说来,外语教育需要强化对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国家意识,指国家公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包括公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和期待(荣司平 2014)。外语人才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对于未来参与跨文化交流的外语人才而言,国家意识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国家认知与国家认同
        外语人才需要充分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政治制度、外交等国情,才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双向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象征着祖国文化元素有很多,可以是中国的“国球”乒乓球、可以是中国古典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还可以是经过技术创新发明出的共享单车、高铁和移动支付等。其次,外语人才需要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只有充分认可国家才会有归属感。外语人才应该对国家充满信任,这样才能产生自豪感。
        上海市高中生李立麟在“未来杯”演说家的比赛中曾用英文做了《Behind the Glory(追寻未来,在路上)》的演讲。十年前,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年仅八岁的李立麟初识祖国归属感,第一次意识到人民集合起来所能拥有的强大力量;十年后,十八岁的她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集体主义精神是如何造就了今日我们的强盛祖国!在她演讲中所提到,03年全民抗击萨斯病毒、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救灾与重建、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现如今世界对“新中国四大发明”:网购、高铁、电子支付与共享单车的啧啧称奇都强烈地激起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不论是好是坏,都风雨同舟、并肩前行”,是所有中国青少年都愿发出的誓言!英文演说的主题从“一带一路”建设到“复兴号”投入使用,从教育改革到集体主义精神,从弘扬汉服文化到传承民乐大美,无不强化了同学们用多元视角看社会,用青春与热爱讲中国的能力,并且在演说过程中加深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国际化成为趋势的当今,讲好中国故事,是这一代青年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二、国家责任与国家立场
        外语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应该拥有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需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一致对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各界外语人才迅速组成应急服务团队,在危机面前责无旁贷,勇于担当。为做好疫情防控,2020年3月首批26名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多语种志愿者奔赴新国展集散点,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入境进京人员登记、分流转送的翻译工作。有同学在参与第一天的抗“疫”感受中记录到,“20时上岗,23时30分左右结束工作。这是我第一次穿防护服、戴护目镜,这套装备使我感到说话、行动都很困难,体力消耗很大。连续讲话后,会感到有些呼吸困难,要弯下腰来大口呼吸。特别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护目镜容易起雾。”参与防疫多语种翻译的志愿者同学全部为党团员,政治素质过硬,且其中大部分有学生干部经历,大局意识强、责任心强。并且学生们专业功底也非常扎实,能够出色地完成翻译任务。



        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心系社会,胸怀祖国。在事态严峻的国际语境中,应急外语服务积极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与国家形象,这种时代使命感进一步诠释了该服务团队的家国情怀。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危机四伏,正在经受由于疫情失控造成的经济萎靡和国际舆论等压力。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重重危机中竭力维护西方国家建构,不惜把中国污化为一个“他者化”的敌人形象,形成西方的“我们”与中国的“他们”这样一个对峙局面。语言则是西方世界丑化中国的手段之一。因此,在当下中西关系紧张的状态下,应急外语服务的使命就是要构筑起国际对话的桥梁,通过识别西方话语折射的意识形态,击破西方话语叙事的谬论,解构根植于西方文化中的东方主义话语体系,利用外语沟通能力与技巧架构中西对话的桥梁,为中国话语助力。
        三、国家期待
        外语人才对自己的国家应怀有合适的期望。对国家的期望不能过高、不切实际,否则会影响对国家的感情,会对国家失望。选择外语专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一种闻鸡起舞、锲而不舍的生活。语言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听、说、读、写、译,每一种能力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汗水与努力。外语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天道酬勤”。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只要脚踏实地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就会拥有一份精彩的外语人生。
        卢勇萍是杨堤乡凤凰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一毕业就扎根山区教育18年,默默奉献着,把青春播撒在她深爱的山区教育这片沃土上,让爱开花,让知识结果。毕业至今,她一直担任该校初中部的英语教学任务,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她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已形成适合自己的、高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她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保证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卢老师善于利用成功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她始终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朴朴实实地扎根在偏远山区的工作岗位上。今天的外语人才,只要我们合理规划生活,大胆释放个性与潜能;保持阳光心态,心中永存理想与感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敢为天下先、勇担天下势,就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祖国发展的“同频共振”。
        四、结语
        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学生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倡导家国情怀,可帮助其“固本”。应当鼓励学生在视野、素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他们的“四个自信”,使其自觉鉴别和抵制不良价值观念,以开放又自信的心态踏上国际舞台。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当今外语教育应追求的价值目标。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外语人才需要优先发展国家意识,在此基础上拓展国际视野,二者不可偏废,甚至不可颠倒。外语人才需要致力于国家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善于开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比较,注重本土文化表达与传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主动积极地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外语人才需要提升跨文化能力,避免文化狭隘、偏见、自大、沙文主义,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外语人才是将外国先进知识技术引入中国为我所用的中坚力量,更是体现中国价值与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大批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当今外语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既要坚守中国价值立场,又要有放眼世界的胸怀,在国际交流中体现中国价值,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陈新仁,2008,《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荣司平,2014,论国家意识的结构 [J],《青海社会科学》(2):31-34。
3.杨枫,2019,高等外语教育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J],《当代外语研究》(2) : 1 -2。
作者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102488  刘禹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级青年项目跨文化阐释美剧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