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的探讨 高诗慧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3月   作者:高诗慧
[导读] 开展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并且发展学生的各项音乐技能。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高诗慧   150001

摘要:开展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并且发展学生的各项音乐技能。而节奏,则是音乐的灵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节奏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本文将就节奏训练的方法展开探讨,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各地小学音乐教师改进节奏训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方法;探讨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对小学生开展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节奏感,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为学生练习音乐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师需要重视节奏训练,需要认真研究节奏训练方法。
        一、现阶段节奏训练存在弊端
        开展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并且发展学生的各项音乐技能。而节奏训练又是音乐训练的基础,因此,许多小学音乐教师非常重视节奏训练。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建立节奏感,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往往将全体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高强度、机械重复式的节奏训练,要求学生跟着教师打拍子,跟着教师反复练习二分之一拍、一拍、一又二分之一拍、二拍,教师用自己的肉眼观察学生是否作出了比较整齐划一的动作(只要学生打拍子时作出了整齐划一的动作,教师即可认为学生已经建立了节奏感[1])。但小学生却并不知道节奏练习的目的,他们只会感到枯燥、单调、乏味。——所以,现阶段的节奏训练(打拍子)存在着弊端,这种节奏训练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讨节奏训练方法
        在探讨节奏训练方法之前,我们必须提醒广大音乐教师认识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事实:节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各种自然运动之中,都存在着节奏;这说明节奏是有规律的系统运动的反映(系统的层级越高,系统运行的节奏性越显著)。脱氧核糖核酸的排列具有节奏,昆虫展翅飞翔富有节奏,画眉鸟鸣叫时抑扬顿挫,同样富有节奏。对三岁幼儿播放有节奏的音乐,幼儿可以合着节奏摆动四肢,作出各种动作[2]。据此,有音乐专家认为:节奏感是一种基本的生命本能,节奏感潜藏于人体的DNA之中,而节奏教学所要做的,只是唤醒学生身上沉睡的节奏感。
        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应如何唤醒学生身上的节奏感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如何对学生开展节奏训练。
        (一)运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非常好动爱玩,他们非常喜欢参与各种游戏,并主动遵守游戏规则。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游戏教学法开展节奏训练。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二课中有一首歌曲《跳绳》,教师可以结合这首《跳绳》,组织学生们参与节奏游戏“跳绳”。



        首先,教师播放《跳绳》歌曲,让学生们仔细聆听“小绳细、小绳长,小绳两头拴铃铛”;“小绳小,真轻巧,每天锻炼每天跳”。然后,教师宣布:让学生们玩“跳绳”游戏。教师叫两个学生走上讲台来,再递给每个学生一副跳绳;而后,教师宣布游戏规则:教师以四分之二拍念出《跳绳》的歌词,学生要合着节拍,在讲台上跳绳。讲台下的学生也要模仿讲台上的学生练习跳绳动作。——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
        (二)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质的节奏训练
        节奏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某个单独事物内部,节奏只能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或存在于具有有序结构的系统中。——这提醒音乐教师:对学生实行分散式的节奏训练,让每个学生单独练习节奏,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若把学生们组织起来,让学生们共同练习节奏,就可以提升节奏训练的质量[3]。音乐教师还要注意到: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具有从众心理;他们可以迅速融入一个集体中,并在这一集体中模仿其他同学,作出完全相同的动作。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小火车”的节奏游戏(实际上,这是一个集体性质的节奏训练)。教师要求全体学生离开坐位,在课桌之间的位置站好,排列成几行纵队。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双肩上,这样,就把学生们组成了一列列首尾相连的“小火车”。然后,教师向学生宣布游戏规则:教师用口模仿火车车轮旋转发出的声音,不断发出“卡嚓”、“卡嚓”声,学生们听到“卡嚓”、“卡嚓”声后,要合着“卡嚓”声整齐一致地踏动左脚、右脚;用踏脚动作模仿火车车轮旋转。
        游戏规则宣布完毕后,教师以四分之二拍,用自己的口不断发出“卡嚓”、“卡嚓”声;学生组成的“小火车”根据他们听到的“卡嚓”声,作出整齐的踏脚动作。教师要逐渐提升“卡嚓”声的音高,逐渐加快“卡嚓”声发声的速度,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节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是否合着节拍作出了整齐的动作)。通过反复训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跟随节奏长短变化作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结束语
        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师需要重视节奏训练,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节奏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希娟.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北方音乐,2020(21):185-187.
[2]郜筱曼.浅谈奥尔夫教学法的节奏训练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15):124-125.
[3]黄芳莉.浅谈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20(08):149+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