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新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9
摘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比例和成功率均持续下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心理适应性不强、心理浮躁、认知偏差、自主性不强等问题。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获得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师资培训、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实践活动、关注个体需求等方面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关键词: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麦可思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报告曾报道:80% 左右的大学生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意向,但毕业后最终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1.8%,这一数据在美国为30%。[1]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培养环节等均有各类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是否自主创业产生影响,但从自身特质和素质理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创新创业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现状
1.心理适应性不强,自我定位不准。当今大学生以“00后”为主,在大学这个与社会环境相交叉的环境中,大部分时间只埋头于书本和网络虚拟世界,并没有真正走入社会,甚至很多学生依然存在心理问题和想法不足。在选择项目时,创业者自身的内在特质尤为重要,尤其是好的心理适应性既是决定创新创业能否成功的要素,又是找准自我定位的关键要素。心理适应性不强容易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意志消沉、自我否定,一些大学生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如果没有外界引导和心理宣泄,在遇到较大困难后极易钻牛角尖。
2.急功近利,心理浮躁,缺乏工匠精神。大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时,拥有较多的创意想法和充沛的精力,但也经常遇到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心理预期不符的落差,由于不能很好的调节心理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在互联网创业时代,碎片化的知识容易使大学生不能及时、充分的了解市场行情,加之存在浮躁心理,经常高估自身能力,导致不能把握机会做好风险应对,这增加了市场淘汰风险。部分学生在选择创业时,普遍选择难度系数较低且较为体面的工作,这使得在遇到挫折或创业失败后,大学生很难成为连续创业者。
3.创业认知偏差。一般认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是对创业知识认知程度的偏差,一方面是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偏差。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的动因很多,无论是抓住机会价值实现型还是努力赚钱实现就业型,普遍存在的是过程中的过于理想化,对项目选择、市场定位、资金融措、团队选择等,特别是市场主导下的创业企业运营知识认知不足。同时,创新创业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对知识储备、人际交往、个人领导能力,特别是心理素质要求较高。
4.自主性不强,过于依赖外界环境。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双创政策下,大学生能够从社会、高校中获取各类政策、帮扶措施,比如免费入驻众创空间、参加双创比赛获得奖金、选择各类双创活动等,大量社会资本涌入高校双创领域。在这个背景下,在众多帮扶措施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案例,许多大学生受时代热潮感染,在主观上缺少对创业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创业盲从,甚至被动创业。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途径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找准培养定位。高校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是培养人才。[2]我国双创教育开始相对晚一些,必修课程、实践活动、扶持措施正在逐步建立,双创浪潮掀起后,创业更成为就业的一种措施,所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聚焦培养企业家,更要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注重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创业心理课程。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应当建设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并且要求高校开设选修、实践等个性化课程。同时,应当建立创业心理学课程内容。创业过程中,团队建设、人际沟通交流都是大学生会面临的实际困难,大学中普遍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然而针对更好的团队建设与沟通这类不属于心理问题却是成功所必需的能力方面,尚未有相关课程出现。
3.强化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加强能力培训。高校的创业教师团队应当有专业教师、心理相关教师等参与。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学校创业导师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采取的普及教育手段,但是应当为校外兼职导师的辅导建立课程化机制,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导师作用,提供常态化的辅导。创新创业师资应当融合专业领域教师、优秀企业家(企业高管)、创业者(创业成功或连续创业者)、心理教师等各类人才,通过伴随式教学在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进行教育引导,课堂内外多种手段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理素质。
4.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近年来,高校双创教育成效逐渐显现,学生对实践平台需求强烈。校内外实践平台应当构建两个维度: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外理论学习平台,应当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大学生能够有机会、有平台接触到创新和创业的一线。另一方面要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实践操作平台,包括物理空间和活动支撑,让有梦想、勇于实践的大学生有平台付诸实践,提供创业孵化、辅导、融资等指导,解决创新创业进入实际运营阶段的学生的实际困难。
5.在创新创业竞赛中磨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院-校-省市-国际”四级竞赛体系、从易到难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心理素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新创业竞赛是大学生真正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最好的启蒙,通过打磨,能够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因此要加强学生在各级各类赛事中的教育和指导,让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真正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堂,从而可以弥补只有单纯的知识带来的不足。
6.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作为个体,每个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操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屏障。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要在指导过程中根据个体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面对市场竞争、经营困难等实际问题时,保持乐观理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1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 OL].(2019-06-10),
http://www.mycos.com.cn/index.php/ Index/news_info/nav/3/id/49261.
[2]张孟原.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