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4期   作者:陈竹丽
[导读] 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陈竹丽
        义乌艺术学校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本文就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儿童绘本的优势,给出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提高儿童绘本的实际效用。
        关键词:儿童绘本;小学美术教学;绘画技巧
        
引言: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为使学生向全方位发展,应不断提升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和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够创新教学方式,如使用儿童绘本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与了解,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儿童绘本内容主要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故事,其中的图画较为鲜艳明快,故事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绘本中的图画较为直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来感受其中的故事,理解图画的意义,还能够临摹图画,提高对美术课程的兴趣。通过对绘本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绘画风格,通过对故事的拓展,鼓励其进行创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对美术的感悟和学习。
        如在利用绘本《谁藏起来了》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时,绘本中利用简单的动物形象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动物图案为简笔画,线条简单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临摹较为方便,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绘本中通过问题:“谁藏起来了?”来帮助学生辨别色彩,提高对色彩运用的熟练度;再次,在绘本中,通过动物之间的细小变化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或者将绘本中的动物图案剪下来,再由学生将不同的图案与书中的图案进行对应,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心程度,使其对图案的变化更加敏感,提高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将其他动物画成简笔画,加入到绘本中,增加绘本中动物朋友的数量。在设计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其思维转化能力和对美术技巧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美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儿童绘本的具体应用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儿童绘本中的故事较为简单,但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绘本中存在大量的图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对文字的阅读,更多的是对图片的分析和欣赏。在使用绘本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利用绘本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和图画的吸引下,只需要教师简单加以引导,就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1]。教师在选择绘本时,应注意学生的年龄段,根据其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绘本,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教学课程《色彩大家庭》一课中,学生需要认识并了解不同颜色的色彩,并且能够利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练习。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小黄和小蓝》来为学生更详细地介绍色彩的意义。黄色和蓝色是三原色中的两种,通过三原色能够合成所有颜料的颜色。通过绘本可以了解到黄色和蓝色合成在一起变为了绿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黄色和蓝色混合还能够出现什么颜色呢?”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色彩不同的奥秘,逐渐加深学生对颜色的了解。
        在《好饿的毛毛虫》绘本的阅读和学习中,图画中有毛毛虫、苹果和梨子、李子和草莓、桔子和巧克力蛋糕等零食,最后还有毛毛虫蜕变成的蝴蝶。绘本中每个图案的颜色都各不相同,给了学生非常强烈的色彩冲击。

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苹果是什么颜色?你希望苹果是什么颜色呢?”或“蝴蝶的翅膀应该是什么颜色?你见过的蝴蝶翅膀和图中的一样吗?”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将自己心中的颜色画出来,不仅锻炼了对色彩的掌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学习绘画风格
        儿童绘本中的绘画有不同的风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绘本的种类。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中图画的风格影响,教师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和引导,能够使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绘画风格。绘本中的图画一般较为简单,学生可以通过临摹的方式来掌握线段的连接方式,或者练习颜色的搭配技巧,通过对绘本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如在学习《缤纷花布》一课时,学生通过点、线、面等元素来进行组合和设计,创作出不同的图案。在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不同美术元素的应用,了解不同绘画的风格和技巧,提高美术课堂学习效果。在绘本《14只老鼠赏月》中,每个老鼠的形象和服饰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帮助老鼠设计衣服,通过对图案和颜色的组合和调整,形成独特的服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增加学生对美术元素的熟练应用程度。
        教师也可以利用不同绘本中绘画风格的不同来增加学生的印象,提高其对绘画风格的敏感度。如在《动物的脚印》绘本中,通过真实的拓本和照片为学生展示出14中动物的脚印,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中动物的形象。在《谁藏起来了》的绘本中,内容同样与动物有关,其内容是简笔画的小动物形象,通过简单的小动物形象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两本儿童绘本的对比下,学生能够轻易的发现不同绘画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绘本进行临摹,通过线条和颜色等元素的运用,提高学生对不同绘画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在经过临摹和观察后,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更喜欢的绘画种类,有利于明确学习的方向。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绘画创作
        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合理利用美术工具和美术元素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其思维能够更加活跃。在利用儿童绘本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绘本中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2]。学生在阅读绘本时,对其中的内容阅读较快,绘本的内容较少,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利用学生“不满足”的特点,鼓励学生对绘本进行继续创作,提高其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画家笔下的童话》一课时,教师利用绘本中的故事内容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进行绘画。在《冰雪女王》绘本的阅读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故事,在绘本中的故事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谁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或“爱莎还会遇到怎样的故事呢?”通过问题使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出来的故事情节画出来。通过该方式锻炼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于绘画的勇气。
        在阅读绘本《小棕熊的梦》时,教师为学生讲述绘本中关于棕熊小奔在梦中和朋友们到了温暖的南方的故事。在阅读完故事后,让学生依次进行发言,希望下次小棕熊在梦里去哪,并讲述旅途中可能发生的故事。学生只了解故事大致的脉络,但内容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要在想到小棕熊梦里到达的地点的同时,了解该处的特点,不仅需要感性思维来进行故事的组织,还需要理性思维来帮助梳理脉络。讲完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故事画出来,回家为家长或者朋友讲解。在儿童绘本的帮助下,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创新能力,还能够使该能力体现在绘画中,并得到有效锻炼。
结论:综上所述,将儿童绘本应用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绘本的阅读中感受和学习美术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通过对绘本的应用,将美术知识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理解的过程更加简单,进而提高美术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应梅.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No.734(20):125-126.
[2]王艳伟.浅谈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上),2020,009(001):249-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