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平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第二中学 713200
摘要:新时代的发展给课堂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教学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个新时代发展的必要产物,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工具之一。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新课改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必经之路,如何构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育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谈一谈如何将其与高中美术教育进行有效且高效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美术教育;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颠覆了生硬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新时代技术革新的重要产物,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当中,人们再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与机遇。鉴于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它也被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是指将学科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形象地改善和生动地描绘,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在课堂上活灵活现起来。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将知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给学生们,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实效。
1.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育整合的意义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重视的问题,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途径。高中生们的认知能力已经发展成熟,思维构建也逐渐完善,此时美术学习对于高中生们来说是锦上添花,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美术课堂对高中生们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学生缺少美感以及抽象思维。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育相整合,采用信息技术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展现美术作品,从而增加美术作品的立体感与视觉冲击,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有利于提高美术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理解美术知识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技术的有效整合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将美术作品立体化
高中美术课堂中美术作品大多是以平面的方式在课本中通过图画展现给学生们,这种展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感知,美术是一门需要抽象化思维的学科,平面化的美术展现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抽象思维,容易限制学生们的美术思维的延伸。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平面美术作品立体化、鲜明化,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全方位的展现美术作品的背景及深层含义,让原本刻板的美术作品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陶塑、彩塑等的立体三维模型让课本上的平面雕塑图片以3D的形式立体化,或通过中国雕塑的相关纪录片讲述雕塑背后的故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立体化的美术作品,增添美术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美术意识的发展。
2.2利用信息技术将美术课堂生动化
传统的美术课堂大多是通过教材安排进行按部就班的美术作品了解,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互动,教师们难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导致高中美术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达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如进行美术课堂游戏,观看美术线上展览等增添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抽象思维和美术意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绘画欣赏》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线上美术作品展览会,在线上美术展览中通过切身体会美术展了解美术作品的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美术课堂游戏,将绘画作品与画家在多媒体屏幕上陈列出来,让学生们进行人画连连看的游戏,加深学生们对美术知识的记忆,深刻感知美术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将美术学习多元化
美术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美术是一个多元化的学科,它不像数学那样有着通用的定理和推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画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让学生感知到美术的多元化特点,将世界上形形色色画种的各个特点全方位的展现给学生们,促进美术学习多元化趋势发展,改善传统美术学习刻板枯燥的缺陷,让学生深刻感知美术学习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美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学习《外国美术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和作品背景一一呈现给学生,结合画家的经历对代表作进行全方位的介绍,让学生在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画种中深刻体会了解美术学习的多元化。
结束语:
新时代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努力创新教学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美术教育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于高中美术课堂,让美术作品变得立体化、鲜明化,让美术课堂变得生动化、有趣化,让美术学习变得多元化、丰富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堂的高效整合,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国腾.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北方文学,2019(11):181.
[2]孙才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学融合的新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5):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