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聪
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 福建 仙游351200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语篇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主题意义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课标》要求英语课程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主题意义探究已成为现阶段指导英语教学的重要思想。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主要表现为:(1)主题意义探究的标签化——教师误以为问几个问题就是探究主题意义,且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2)主题意义探究的浅表化——课堂教学停留在文本浅层信息的处理,学生缺乏深入语篇的文本解读,也很少能够超越语篇进行迁移创新。本文将以人教版必修5 Unit3 Sightseeing in London为例,从文本解读、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三方面阐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基于主题意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主题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即通过文本内容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主题语境是承载主题的文本和师生互动的教育环境,为主题意义的探究提供了“土壤”。主题意义是师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以及如何指导自身实践的认识。探究主题意义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新的知识结构,丰富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实践。
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主题理解的程度。语篇的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等是文本的“形”。读者对文本“形”的解读是静态的、浅表的。语篇的主题,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是文本的“神”。读者对文本“神”的解读是动态的、深层的。不同的读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所代表的文化也不同,因此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不一样,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也不同。
(一)、文本解读——确定主题意义探究的内容
教师可以从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五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研读语篇,分析文本的主题:
(1)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what 的问题。当前高中阶段的教材,内容一般围绕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语境涵盖了众多子主题,围绕这些主题的文本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意义语境,并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即why 的问题。知道了语篇为何而写,就能抓住该语篇的“神”,即语篇的主题。这需要教师横向拓宽思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阅读主体等角度解读文本;纵向上借助表层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深入理解文本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
(3)探究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即how 的问题。这里要求教师关注语篇的体裁、组织结构和语言特点。梳理作者写作意图的实现路径是文本解读“形神合一”的黏合剂。知道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才能对语篇内容和主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语言输出搭建高质量的支架。
主题意义的探究必须建立在文本本身的基础上,不能超越文本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要多问自己“How do you know that in the text?”,即必须有出处和依据(王兰英,2018)。文本的成功解读要借助于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来理解文本内容和意义,并通过对语篇主题的理解来助力语言知识的习得。这些使主题意义的探究成为可能。
人教版必修5 Unit 3 Sightseeing in London文本解读的结果如下:1.What:本单元是主题语境“人与社会”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文章记录了游客张萍玉伦敦三日游的旅行。2.Why:作者旨在让读者了解伦敦著名文化遗产的历史、特点及保护意义,引导学生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建构多元文化视角。3.How:这是一篇旅行日志,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在描述景点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丰富、衔接巧妙,是学生进行读后续写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体现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制定务必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应尽量围绕主题和语境,既包括基于主题的教学目标(如:学习有关某个主题的新知识、加深对某个主题的理解),也包括语言目标(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教学目标要以活动、行为方式呈现,既强调学习过程,也显示学习结果。活动需符合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个活动层次的逐渐递进。
依据上述原则,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获取作者游览伦敦著名景点的基本信息,如参观时间、景点位置、历史事实、文化特点、作者感受等;掌握旅行游记的阅读策略和写作特点,明确语篇发展的时空线索及情感变化。(2)关注段际和段内层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旅行游记按时空顺序的引入衔接;学习景点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核心语句,并能运用上述语言知识对景点进行描述。(3)评价伦敦景点的历史文化意义,并能对比北京的著名景点,进行跨文化分析。(4)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并能运用上述衔接和表达,基于文本进行续写,用于新高考的写作主题。
(三)、教学活动——实践主题意义探究的途径
教师从文本解读出来的内容和制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通过各种意义探究活动才能感知、吸收、内化、和迁移。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笔者遵循了主线化、情境化和层次化三个原则。
1.教学活动主线化
教师应以主题和内容为主线,以语言表达为暗线设计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在理解语篇内容、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使用,感知语言的结构,尝试运用所学语言。
⒉教学活动层次化
课标倡导教师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逐层深入的探究活动,逐级递进地引领学生推进主题意义探究。在读前导入阶段,教师设计感知等学习理解类的活动,为阅读做好主题、语言方面的准备;在读中阅读阶段,教师设计获取梳理、概括整合等学习理解类的活动,以及描述、内化与运用等应用实践类活动,提取相关信息,并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完成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在读后写作阶段,教师设计批判评价、想象创造等迁移创新类活动,将所获取的主题知识、观念迁移到新情境中。
⒊教学活动情境化
施丽华提出语言学习三阶段:学习理解、实践内化、迁移创新,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即教师创设文本语境、准真实语境和真实语境,设计以话题为主线,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同步跟进的活动任务。
三、结语
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教育部,2018);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核心素养四要素的互相渗透,把主题意义探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梅德明、王蔷,2018)。教师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文化信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程晓堂. 2018.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语言教学理念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1-7.
梅德明. 2016.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发展——课程目标演进的价值取向 [J]. 英语 学习(教师版),(12): 6–12
王蔷. 2016. 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内涵及其培养 [J]. 英语学习(教师版),(1): 29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