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琴
溧阳市培智学校
摘要:音乐是一种不需要语言就能理解、 不需翻译便可直接交流的语言,它是属于任何人的音乐,更包括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教育中,音乐教育能使学生与老师产生更多的共鸣,也能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打击乐器演奏 合作 兴趣 注意力
一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思维活跃,因此,音乐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选择符合他们特点、易于掌握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充分为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是适合于任何儿童的一种音乐教育活动,更适合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奥尔夫打击乐器,实践证明,奥尔夫打击乐器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美育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奥尔夫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通过对演奏活动的探究摸索,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1.指导学生看演奏总谱。
总谱上有各种不同的图形,一种图形代表了一种乐器,它形象具体,学生很容易理解。根据图谱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不同区分节奏和乐器的不同,可以知道自己演奏乐器声音的大小,什么时候和什么乐器一起演奏,那演奏时就要注意几种乐器的配合。
2.通过对比两种节奏,让学生发现大家合作的表演更加好听。
首先,教师放一段音乐,学生自己听着音乐敲打节奏,然后看教师指挥敲打节奏,通过两种表现,学生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敲打出整齐和谐的节奏,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通过提高学生对声部间协调的敏感,培养合作能力。
打击乐活动,要求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倾听自己演奏的同时,更要注意同伴的演奏,并努力让每一个人的演奏都有服从于整体音响与形象的要求。在开始训练阶段,学生的演奏是以齐奏为主。在老师指挥的演示下,开始尝试与集体、与老师的合作。演奏出良好的音响效果,会使学生愿意再集体中调整自己的情绪,服从集体的演奏需要。
(三)通过学习指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友好合作的态度。
当今时代,学会公平竞争和友好合作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了解别人的想法,协调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指挥是整个演奏活动的中心,大家都想当小指挥家,但指挥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公平竞争,学生就会明白,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要认真练习。
二、利用奥尔夫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
(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事物的本身,奥尔夫乐器使用较多的是三角铁、串铃、响板、沙球等,这些乐器的颜色鲜艳,形状可爱,使用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声音响亮,节奏鲜明,学生的兴趣自然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演奏的水平就会提高,水平提高了,就会产生更浓、更持久的兴趣,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二)因势利导,促进学习,再提高
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我们用不同声响的敲击乐器进行节奏训练,对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加深对节奏的感知体验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例: 朗诵 小绳 细|小绳长|小绳两头|拴铃铛|
响板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碰铃 X — | X — | X — | X —|
在做这条练习时,先让学生朗诵儿歌,按节奏作拍手练习,然后使用奥尔夫乐器为儿歌伴奏,让学生懂得不同敲击乐的作用,感受不同敲击乐的声音美。这样比单纯的拍手练习更富有教学效果,不仅渲染了气氛,更加深了学生对节奏的感知体验,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三、通过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整个活动的参与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一个活动包括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后乐器的整理,学生应该参与整个过程,学会自己分发乐器,自己整理乐器材料,可以商量拿什么乐器,放什么位置。
(二)自制小乐器,重视学生的参与
很多时候老师会废物利用制作很多的小乐器,这个过程可以改为学生制作,教师指导,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不仅对乐器充满兴趣,更会对音乐课充满期待。
四、通过奥尔夫打击乐演奏活动,提高学生对节奏、节拍的感受能力
(一)将节奏生活化、具体化,提高学生对节奏的感受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节奏来源于生活,它可以比音高更具体、实在,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避免机戒单调地教节奏,这样会造成学生反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把抽象变成生活化。把节奏与生活中的动作划上等号,产生联想。例如:把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跑,一组走,还有一组打哈欠,同时让学生思考,这三组分别可以和什么节奏练习,教师总结:生活中的走步是四分节奏,跑步是八分节奏,打哈欠是全音符节奏,学生带着这个概念再次体验,这样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感受每种音符的时值,掌握由此构成的多种节奏,学会区别以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节奏,比如拍篮球的快慢就是不同节奏的,大象走路和小猫走路也是不同的节奏,教师把这些生活中的节奏整理出来供学生学习,这样他们的兴趣也高,效果也好。
(二)通过节奏乐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既然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那打击乐活动一定不能脱离音乐,要通过节奏乐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实实在在地感觉音乐,感觉音乐中的节奏,并通过打击乐活动更好地表现音乐形象、音乐主题。通过指挥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拍子之间的区别以及强弱,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拍子的快慢。
五、奥尔夫打击乐器活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学会听音乐的情绪、音乐的节奏是音乐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耳朵”,新课程也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如何去做呢?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打击乐器本身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专注、更加有目的地去听音乐,并将听到音响效果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乐器的音色之间产生联想。
例如:儿歌《小铃鼓》里就有很明显的铃鼓声,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辨别铃鼓音色,感受歌曲的俏皮,然后用铃鼓为歌曲伴奏,因为对铃鼓比较熟悉,所以对歌曲的欣赏也比较容易;节奏乐《大雨和小雨》,学生通过听,感受到大雨和小雨节奏的不同。在选择乐器时,学生为大雨选择铃鼓,为小雨选择沙锤。
六、通过奥尔夫打击乐器演奏有利于培养学生好的常规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是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活动,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又好动,自制力较差,拿到乐器就喜欢敲敲打打,因此打击乐器表演比歌唱更难组织,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常规。
(一)帮助学生认识建立打击乐器演奏常规的重要性。
拿到乐器后,特殊儿童生总是喜欢敲敲打打,不在意是上课还是下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是无效的,只有自己去体会,我会叫特殊儿童依次不拿乐器就站在前面听大家乱敲,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一般都会说:太吵了,这时我会问:你以后会怎么做?大家都会说:听老师的,老师叫敲再敲。这样,通过自身感受会记得更牢。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有的特殊儿童具有多动症,对他们不能要求一次两次做到很好,但是可以引导慢慢进步,比如当他们想敲铃鼓时,我会提出条件:5分钟内不能敲,做到了就可以拿铃鼓一起参加活动,以后会慢慢拉长时间,当然教师也要有适当的鼓励机制。这些演奏常规的规范同时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日常常规,演奏常会做得好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规范也好。
通过演奏乐器活动,许多原来孤僻、胆小的孩子走上了舞台,学会了与人交往和沟通,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也加强了,那种喜欢欺负别人的学生也懂得了互帮互助,知道了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