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娟
山东省新泰市新汶中学
摘要:新高考政策的落实,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历史教材亦或是考试范围与考试模式都有所转变,对高中历史的教学以及复习工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加强高中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有效复习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大教师、考生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有效复习
引言:复习对于帮助高中生系统地梳理知识重、难点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是其在为高考做准备时的重要途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在准备复习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复习方案对学生是行之有效的,要结合历届高考真题的特点以及教材去优化复习的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优化复习模式,同时要注重对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的问题
(一)学生的复习问题
部分高中生存在不重视历史的复习或者对学习有厌倦心理,在学校不会主动学习,这也就导致了其基础知识不够充实,对阶段分层明显的历史只是不仅进行很好的梳理,加之部分高中生存在自身收集、分析、精练、整合以及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都很弱,知识迁移能力亦有所不足,遇到知识难念以及重点问题不能自主解决,缺乏历史思维等问题都影响着高中生进行有效、有序的复习工作。甚至于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也不过关,导致其对于正确答案明明有概念,却因为表达能力有限造成丢分的情况,以及部分不重视规范答题的学生,也极易丢分[1]。
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之后,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进行有效复习导致其因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知识而造成的记忆混淆情况,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张冠李戴到了罗马上,令人啼笑皆非。
(二)教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的职责就相当于高中生的指路灯,要时刻为其进行指导从而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复习方法。高中历史的复习难点就是在于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以及巩固练习,目的是提升教学的深度以及广度以便于高中生可以更熟练地运用知识。但就目前的教育形式来说,部分教师在进行复习时会过分担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知识点逐个讲解,此举本身与新课讲解区别不大,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无益,浪费时间和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还有部分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依赖通过刷题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量,不重视了培养其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大量的标准答案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固化,当其面对高考真题中占比量可观的“活题”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没有好的解题思路,因此“题海战术”不利于提升复习的效率,望广大教师能够反思。
例如在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关于这一部分的复习题大多是呈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的,面对此,一些教师会陷入误区,用大量的简答题以及名词解释题妄图加强高中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却不知一般的题目根本不足以应对高考,对复习效率无益[2]。
(三)高考备考的误区
在进行高考备考时,会出现大量“扎堆复习”的情况,历史教师会无差异地要求集体高中生去复习相同、相似的内容,从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参差,导致复习效率极大程度地下降。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喜好不同,所以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基础、解题思路、知识强项等自然各不相同,如果一昧地运用无差异的复习内容或复习方法,就会产生内容大于形式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认清自身的短板,教师也不能为其提供解决学习漏洞的方法;还有些老师以及高中生过于依赖于“针对性复习”,虽然历年高考真题对于复习能够提供一定的便利,但若只进行这一项复习活动,往往会造成学生视野狭隘,以偏概全,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提高[3]。
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时,由于学生的喜好以及侧重点不同,导致部分高中生会对我国的历史更感兴趣而忽略了国外历史的重要性,选择习题时也会优先考虑第四至第七单元的内容,此举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难免会造成大量丢分的情况。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对应策略
(一)转变观念,以学定教
部分高中生会选择在阶段性复习后进行自我检测,一旦出现检测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其就会出现失落、焦躁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自暴自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在复习中转变传统的“以分论质”观念,鼓励学生重拾复习的信心,加强其加强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实现复习过程中知识的有效迁移。同时,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复习,旨在提升全体高中生的复习效率,正实现历史复习教学中以学定教的新模式。
例如在进行高中必修一的复习时,教师可以将我国历史与西方历史进行分离,从而制定不同的复习计划,甚至于可以将中国历史也细分为古代的政治制度、近代反侵略潮流以及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使有不同复习需求的高中生都能得到满足。
(二)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历史复习过程中,要结合《考试大纲》构建知识脉络,因为考纲是教育部考题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历史复习的线索依据。虽然部分地区历史高考试题有“脱教材”的问题,但是,这些考题仍属于知识主干体系内。因此,教师要遵循教材和考纲内容制定复习计划,帮助学习逐步过关,突出其中的主干知识,以重大历史事件、转折点、推进点、关键人物以及关键行动为线索,了解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从而紧扣考纲要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点就是我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历史大事件诸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复习时就可以重点讲解这些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知识不重要不需要复习,所以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复习的“度”,可以在进行整体梳理过后再进行重点知识的复习。
(三)加强训练,关注高考真题答题技巧
虽然我国存在部分地区历史高考题目跳脱出教材的情况,但这些题目也只是换了个形式而已,其主要内容还是属于教材体系内的,因为考纲是教育部设计考题的依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考试大纲》进行知识脉络的构建。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教材与考纲内容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此为高中生设计和制定相关的复习方向以及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复习效率,要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产生的疲劳感和倦怠感,为学生精选复习素材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高考试题进行提炼,从而摸清题目的思路以及难易程度,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去迎战高考[4]。
例如在进行高中必修一第四道第七单元的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部分知识的特性对其进行梳理,将其分为清末战争、民初战争、近代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等阶段,以历史的连贯性加强高中生对知识的整合与记忆,从而提升其复习效率。同时,教师在进行阶段复习时还可以将高考真题作为学生复习的参考,除了要完整地做一遍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答案中找到答题技巧并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历史试题回答的正确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高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贯彻“授人以渔”理念,同时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精选复习方向、题目,以达到提升其高考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经胜.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有效对策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3):55-56.
[2]刘忠骅.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复习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0,(31):135-136.
[3]廖义林. 试论基于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J]. 新课程,2020,(03):114-115.
[4]张琴. 基于新高考背景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微[J]. 中华少年,2018,(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