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莉1 李萍2
(1.湖北省南漳县第一中学 441500)
(2.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龙门初级中学 441500)
摘要:朗读教学对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初中条件的限制,语文课堂已经变得寂然无声。语文教学的朗读,一度被农村初中忽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首,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的体现。而现行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只重视完成教学任务,压缩甚至忽略朗读空间”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教师以硬件设备不足为借口,忽视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课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仅仅把朗读看做一种技巧,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中学生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从而让日常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不少农村教师日常教学无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引导学生建构声情并茂读书的“语文味”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降低了语文课堂学习的空间,缩短了学习体验的途径,减少了学习的深度感悟,使学生语言文字功底干瘪,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匮乏。“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可利用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密感的非朗读莫属。如何让朗读成为课堂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噱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进行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与认识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语文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朗读热情
虽然农村在教学设备上可能落后,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难实施。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自然生物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把课堂转移到教室以外的田间地头,结合课文内容来进行朗读教学。如:讲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带学生到离学校较近的野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领悟春天给人希望的情感,最后在郊野中齐声朗读该篇课文。这样创造的环境,使课本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可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兴趣,并产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念头。通过这种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单调沉闷,使学生从抽象的思维中脱离出来,去探索语文知识,符合新课程标准,契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热情更高,学习过程中更具趣味性,实效性。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知识,再将知识重新运用到生活中,这就是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教育方式。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古人云:“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可见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抱着书读,只有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味道;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课文读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有效的指导也就更为重要了。
无论是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还是哀婉惆怅的闺中清词,都需要一定的朗读功底才能令它芳华尽显。
所以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方法指导,可引入名家诵读,教师范读,学生比赛等环节让学生有法可依,有例可循,从而产生展示的兴趣,热爱朗读。
1.文本范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有时会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句子较长、文章意思深奥难懂等。范读,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在教学时,或教师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学生范读;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看)名家的范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定的模仿,都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朗读的技巧。
2.教师导读。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科学的指导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师在教学前,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地练习朗读,牢牢掌握丰富的技巧,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冰心《繁星 一三一》的朗读指导,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韵脚是ang,韵脚一般要读得响亮些。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尝试怎样可以读得更好。学生自己发现后面的三行诗都是反问句,要读出上扬的语气。同时在指导《繁星 一五九 》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韵脚(巢里、怀里),标上着重号,韵脚一般要读得稍微重一些。再找出这首小诗的一个关键词,即“诗眼”,在“风雨”下面画着重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标画着重号的词语进行重读。可是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就发现:如果“怀里”也重读,听着很不舒服。于是老师告诉学生,有时候我们需要“重音轻读”,并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学生读后发现“怀里”读得稍微轻一些更有味道。同时在学习《繁星 七一》,教师问学生怎样把“回忆”读出来,学生自己发现说可以读得慢一点,教师就引导学生分别在这一首诗的后三行后面分别画上声音延长符号“~~~~”,引导学生慢慢地结束,慢慢地回忆。
3.感情深读。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例如:在教学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指导学生调动感情因素去朗读文章。读出英子对父亲的理解之情,父亲对英子的爱与直抒胸臆时的殷切期望,再加上朗读技巧的指导、应用,学生很快在朗读中领略到文中的悲凉意境,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女深情,感悟到成长。
4.积累常读。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初中生求知欲旺,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张中行先生说过:“这样读三四遍或两三遍,放下,过两三天或三五天,要拿出来,再读两三遍。这样至少重复三四次,到相当熟了再放下。这一篇如此,学其它篇还要如此”。只有反复的读、大量的读,才能把握语言规则以及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这样,才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利用固定的早读时间,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精美片段,还有练习册上的“多音多义词”、“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老师批改的优秀作文等。学生通过大声朗读,读音的错误就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其他同学就可以帮助该生纠正。而且长期大声朗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
结语
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放声朗读、沉浸其中,用心感悟,在朗读声中受到熏陶、得到启迪,学生才能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语文教学才会更具实效性,语文核心素养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用心去感受、体会,用情去领悟,用声音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用语言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用朗读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农村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切实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维维. 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 北方文学,2017(02)
[2]王慧慧. 农村初中情感朗读的教学现状及有效策略 [J].华夏教师,2016(04)
[3] 黄慈翔.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研究[D] 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