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融合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4期   作者:屈克诚
[导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实施和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

        屈克诚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实施和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全国各类高校注重并开始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业、创新创业和就业关系方面,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创业;?项目驱动;?学科竞赛;
        
        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方向和应用创新选择。计算机类专业的技术特点更贴近“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特色,因此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探索新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双创”教学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互联网+”给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更是为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但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考虑所处多元化社会的各方面问题,如果过于冒进,从资源到模式都需要承担许多风险,甚至适得其反,如果过于保守,又会失去人才培养的良好契机,所以大多数高校都非常审慎,采用逐步的探索和实践方式应对。本文以当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现状为例进行探讨。
        1.1.1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为主的培养模式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背景,从培养理念、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制度、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评价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构成要素上进行研究和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以培养方案为抓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就中国高校现状而言,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调整具有严格的论证审批流程,新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往往是从新一届入学的新生开始,相较于IT新技术更新的速度而言,方案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对大学2年级、3年级和4年级的学生无法采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为主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被动,不具备与IT新技术相匹配的时效性。
        1.1.2“以赛育人”的培养模式
        学科竞赛作为衡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舞台,有助于企业挑选人才和寻找新产品方向,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各高校试图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构建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竞赛,例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并通过一批优秀的竞赛项目成果的转化培养创业人才,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功的项目案例与整个社会的人才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众多的比赛项目中,缺乏创新性、质量低下、无应用前景的项目占比重较大。

特别是一些高校将参赛指标作为人才培养的考核指标,导致盲目跟风,好大喜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比赛项目的质量和“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1.2 学生学习目标分散
        目前的大学课程体系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各课程都有综合设计实验,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将学习目标、创业目标、技术技能目标和竞赛目标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导致在一学期的多课程学习中在不同的项目团队做多个不同的项目,加上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难以兼顾,最后大部分的项目都以简单的作业“应付”,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创新能力都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关项目科技含量低,创新性不足,无法转换为创业项目。
        2 多目标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2.1 可行性分析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2.0时代,其应用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被证实是技术创新的有效驱动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过程中,人工智能将促进学科尤其工科的内部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促成新的课程体系和新的专业产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项目中将会产生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目前,中国正在开始新一轮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为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何将“AI+”为代表的新技术融入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标准、模式和方法中,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创新,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科体系、教材建设、考核评价的改革,以实现新工科特有的创新迭代。
        2.2 多目标融合培养模式框架
        多目标融合“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结合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以“双创”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创新项目实践驱动为手段,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实现新技术学习,项目实践,学科竞赛和创业多个目标的有机统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包括双创技能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其中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来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人才规格的制定、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以AI+为核心的项目实践和相关运行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除创业知识外,需要在项目中使用AI技术进行应用创新,通过竞赛项目的驱动来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好的竞赛项目可以作为创业项目进行孵化,从未实现双创人才的培养。
        3 结语
        多目标融合“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创”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创新项目实践驱动为手段,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实现新技术学习,项目实践,学科竞赛和创业多个目标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特色。通过近3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AI技术创新+双创工作室项目驱动+学科竞赛+培养方案改革”多目标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及推广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翔,潘斌辉,汪晟,等.“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275-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