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提高课堂实效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下)   作者:黄颖
[导读] 正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无疑是问号。"以问题为导向
        黄颖
        肇庆市第十一小学  
        摘要:正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无疑是问号。"以问题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数学思维。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解欲望,把对数学的认知与情感相互结合开启学生心智。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学生相互探究、动手操作、各抒己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从而获取知识,增强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问题情境;精心设问;兴趣;思维
        教学中“问题引领”是一门艺术,构建“好的问题”才能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促发学生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一、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好的问题”的构建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们根据他们自身实际情况,由生活中的人和事出发,创建他们最喜爱的问题情境,设计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好的问题”,制造一系列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链,悬念等等,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营造出轻松、乐学、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导的:从肇庆到广宁实际距离是120km,两地之间的距离能画在大小不同的纸上吗?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比例进行绘制?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再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余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儿童节梁师傅做了100个蛋糕送给小朋友,每8个装一袋,最多可以装几袋?还剩多少个?学生解答完后,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100-4)÷ 8=12,(100-4)÷ 12=8,8×12+4=100。我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经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创设不一样的情境问题,把对数学的认知与情感相互结合,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是支撑对数学学习的源泉。
         二、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思维
        [1]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好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设计问题也不可以太过于随意,课堂中提问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的设计,用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明确方向,带着疑问的去思考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阶梯式地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深度地思维,逐步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让学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问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怎样分才公平?用什么方法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不禁会想:“是呀,为什么要这样分呢?”有了疑问,必然想知结果,这就形成了思维的过程,思考也成了他们心中的目标,思维也变得活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怎样让学困生在学习数学中激发兴趣,获得成功感,能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呢?精心设问是常用的一种手段,因此,为了避免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恐惧、畏缩、抗拒的心理,设问往往要精心布局,疏导他们的解题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42减28时,则运用旧知识对后进生设问:在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25-9=(   )时,遇到不够减时怎么办?他们都能说出:个位上不够减,把25分成10和15,先算15减得9,再算10+6得16,那么42-28的被减数个位上的2减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学困生也能回答:从被减数十位上退“1”作“10”,再把10与原来个位上的2相加是10+2=12,用12减8得4,在个位上写4,然后再按照笔算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可见,对学困生精心设问,就能激励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而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提高教学实效起促进作用。
         三、设问题链  提高合作探究热情
        用“问题链”导学,使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互相合作探究,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单一性。[2]设计“问题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探究情境,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关联性,保证问题的提出既关联而又相互独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的问题链:①猜猜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怎么转化,是拼组,还是割补,还是添补?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它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④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4人小组共同使用学具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提高了合作探究的热情,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了一致的结论:①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理转化为长方形。②可以通过拼组、割补、添补进行转化。③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设计问题链应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注意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的热情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总之,教师用“问题”引领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学作用,是教学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交流方法,好的“问题”设计既要具备实用性,更要讲究学术性,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难易适中,启发性等等有效问题,耐心地引导他们走向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好习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育的最优化,数学教学中的“轻负高效”,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修改教学架构,提高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林智.用艺术提问成就高效课堂—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法.小学教学参考.2013
[2]朱林.巧设“问题链”,引领课堂教学. 小学教学参考.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