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新
天津市南开区育智学校 300113
“新常态”成为当今中国的新词、热词。所谓“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所谓“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环境转轨背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的背景,特别是全纳教育的实施对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给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和部署,是当前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从而形成了特殊教育的新常态。面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下大气力抓内涵建设是一项摆在全体特教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适应新常态,凝炼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它是彰显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旗帜,更是统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行动纲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促使办学理念持续更新,校风、教风和学风更加优化,引领学校发展跨越发展。在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原则,认真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遵循特殊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提办学理念,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对培智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成为凝聚全体教师的精神力量。它体现了在特殊教育的办学过程中 “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变生活”的教育思想,激励着我们对智力障碍孩子们的命运与未来更加充满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找准突破口,发挥办学优势, 彰显办学特色
随着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脑瘫、自闭症等类别学生进入学校。学校针对由于生源结构的变化,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训练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积极开发“生活适应”校本课程,树立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求。根据生活适应课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各学段生活适应课的教学要求,确定了各学段生活适应课的教学内容。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对学生开展“酒店客房服务”训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在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同时,进行了生活适应与学科、与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整合的探索。采用协同教学法、落实对学生的分步分类训练、加强学生基本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简单实用的生活技能,为学生能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使智障孩子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抓住关键点,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把握特殊教育教育新常态,要下大力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了,必然成就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了,又会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强化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师风
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师德教育,用教师的爱心补偿学生的缺陷,通过签订师德公约、定期举行爱生、敬业、奉献等话师德的演讲、论坛和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坚持教师专业化、特长化培养思路。强调学习渠道的立体化、多角度、多层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一是走出去。安排教师参加各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到机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请进来。请专业技师到学校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我校专业教师均实现“一专多能”,学校初步形成专业育人、特长育人的教育环境。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教师搭设展示的舞台。制定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培养方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通过开展说课、听课和互动评课、生活适应课技能展示、教学技能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让他们在这里彰显个性,培育希望,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课题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去研究、探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四、把握主旋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特殊教育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我们坚持从残疾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因材施教,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适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需求的教育形式新常态,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合适的教育。
(一)探索劳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新常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这为加快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根据学生的缺陷类别,实施职业技能教育,使其在校学校期间能够掌握生活生存技能,帮助他们健康的步入社会,与正常人同样的去生活,去劳动,是我们从事特教工作者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立足智障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培智学校职业教育的途经,开展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的研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最大限度的为智残学生提供职业技能服务,让残疾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为其走入社会自食其力打下良好基础。
(二)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新常态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残疾儿童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与康复需求也各不相同,单一的教育手段和医学手段虽有效果,但都只能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只有当这两种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能够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打造好环境,满足教育需求,促进和谐发展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原因,经常受歧视、侮辱甚至侵害,也难被正常儿童接纳。这就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因而常处于一种自卑恐惧的情感体验中。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校园。
(一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对校园环境精心设计。努力创设“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开放性的物质文化环境,开发校园中无处不有的隐性课程。例如:我们将生活适应课的训练内容“洗脸的步骤”“打电话的方法”“常用电话号码”、就医步聚,饭前准备,饭后整理,生活中常见的标识,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布置在专用教室及楼道的墙壁上。这样不仅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育人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境教育的熏陶。
(二)配备现代化设备,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不仅仅是设施设备的体现,更在于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育设施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使学校具备了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双向功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把握大势才能拥有未来,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只有全面分析、正确把握特殊教育新常态,抓好内涵建设是特教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