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飞
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小学 315200
新课程提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再是金科玉律,不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模仿对象,不再是一种“不能改变”的定论式结构。它所提供的应该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一级某种可能的线索、机会。我们应该割舍原有的“教材”情节,创造性使用教材。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每节课怎么让学生发现、探索、创造,是老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教师应当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精心选取学习内容。当教材提供的数据信息、学习内容与学生有差异时,教师应当合理地调整教材。以便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重组与拓展应当包括教学情境创设,教材呈现顺序调整,例题变式等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同仁们展示教材重组与拓展下的精彩课堂,在此抛砖引玉。
一、课堂教学设计呈现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民间艺术更堪称一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欣赏中国民间艺术的图片:中国结、蝴蝶剪纸、脸谱、对称刺绣等(幻灯播放)
师:观察中国结、蝴蝶剪纸、脸谱、对称刺绣,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对称
师:今天我把蝴蝶剪纸带到了现场(教师拿出蝴蝶剪纸),谁来演示一下左右两边一模一样?(学生上台对折)
师:在对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不出“完全重合”的这个词,教师应加以引导)
师:对折后,我们发现左右两边一模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重合”。左右两边一点也没多,一点也没少,我们就说“完全重合”。
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对折产生了折痕,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现在,我就把对称轴画出来,注意画对称轴要用虚线。(教师把蝴蝶贴在黑板上,演示用虚线画出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中国民间艺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体会这些图片都具有一种美态(对称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对称”。借助剪纸,学生上讲台通过对折演示对称,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且使“对称轴”的出台也更加自然。
2.真假辨析,强化概念
师:除了蝴蝶剪纸,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件作品。(教师再次拿出纸蜻蜓和字母S)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纸蜻蜓是轴对称图形,字母S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一折)
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判断出纸蜻蜓是轴对称图形。请你找出纸蜻蜓的对称轴,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教师把它们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画出纸蜻蜓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由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都具有对称的美感,关于某条线左右两部分都一模一样,它们的唯一区别是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学生目测时,很容易误以为“字母S”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对折操作,既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3.例题讲解,合作探究
牛刀小试: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老师发现,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你们画得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啊?
生:它们有好几条对称轴。
师:哪些图形有好几条对称轴呢?它们的对称轴到底有几条?请小组合作,找一找,画一画。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这道题目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不用对折,直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是否已经学会画对称轴。从学生在几个图形上画出的对称轴有所区别,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悉几种熟悉图形的对称轴条数。
4.趣题求解,技能探求
猜谜乐园:这些图形都被遮住了一半,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
(幻灯播放被遮住一半的字母H,数字8,字母E,三角形)
师:如果把这半个三角形放在方格图中,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设计意图:本题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空间感,更是对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铺垫。猜谜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降低了后一题的难度。
5.应用新知,动手操作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剪轴对称图形。说说你打算怎么剪?
生:先对折,再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剪出来。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笔者把这一环节放在最后,让课堂在学生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结束。再次巩固和强化对称轴图形的概念——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二、教材重组与拓展的几点思考
1.民间艺术展,激发爱国情
教材原本素材是脸谱、树叶、蝴蝶、蜻蜓。笔者从脸谱得到启发,想到中国民间艺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所淡化取代,我觉得有必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产生自尊自强、为之骄傲的情绪,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2.调整教材呈现方式
在教材编排上,剪轴对称图形这一活动是为引出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的概念而服务的。学生在剪的过程中悟”出,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再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笔者在此做了调整,请学生到讲台上用纸蝴蝶演示“对称”。在学生对折操作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完全重合),并从“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与教材安排相比,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在学生认识“对称”这一概念后,若直接让他们剪轴对称图形,学生或直接照书本剪,或因没有对折而剪得不规范,既不能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也有可能使折痕的引入成为小部分同学的“顺理成章”。而后者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想到。
3.“题”中出“题”,一题多效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知识点虽简单,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细。从辨析轴对称图形,到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在方格纸上简单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等。笔者只通过两个题目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题与题之间的承接自然,又高度的提升,使整节课紧凑有序。
“牛刀小试: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操作中发现学生在几种图形上的对称轴画得不一样,从而抽离出第二次探究——它们的对称轴不止一条,找出它们所有对称轴。
“谜题乐园:下列图形被遮住了一半,你能猜出是什么吗?”,在猜完字母、数字后,出示半个三角形。然后再把这半个三角形放在方格图中,让学生画。这前者的铺垫下,把学生脑袋里猜出来的“图”落实到纸上来考察。
整堂课宏观上重难点突出,微观处不失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