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焕彩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 广东省 清远市511500
摘要:在新中国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对于传统的诗词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了,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行业中,对诗词的运用也前所未有的被重视,本文主要从诗词文化在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以及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希望能让诗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被学生所接受,被学生所珍视,从而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有效,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关键词:诗词文化;道德与法治;渗透方式
在我国的诗词文化中,包含着非常多的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必须结合诗词来授课,二者的结合,可以让法治与道德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利用诗词的相关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让学生们从诗词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从而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青年。
一、诗词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渗透诗词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诗词文化中渗透着许多治家治国的方略,也渗透着许多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经代代传承,仍然时刻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诗词文化,让诗词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绽放光芒,在诗词中,有许多的故事都是关于家国大爱的,比如,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曾写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各个诸侯国分崩离析,大多数的有才之士都在各国之间周旋,没有所谓的对于一个国家的忠诚,然而,屈原却没有这样做,他誓死效忠于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国家即将灭亡之时,他选择自己跳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为人所称道,我们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为了来纪念屈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启迪着后人,当代学生如果能够多多学习到这样的诗词,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很快到来。
另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入诗词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我们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中的诸多理念,对于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的启发,对我们的社会仍然有很大的价值,比如,每年中考都会考到一些古诗词,在许多的课文中也会引用古诗词,在主席的多次讲话中,都曾引用过古诗词,比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等,在诗词中,有许多对道德的表达,对于学生而言,一定要培养好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能力,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目前,我国需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条漫长征途中,需要新一代接班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所谓习总书记曾引用“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让青年人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成功属于坚毅且勇敢的人,所以,在我们的诗词文化中,处处闪烁着道德的光芒。
诗词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诗词文化非常注意对于个人价值的培养,诗词中有“以和为贵”和“海纳百川”,教导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讲究合作共赢的思想,这在当代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们国家主张与其他国家合作,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共同体,合作共赢,共享合作成果。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理念,有利于学生能够在群体中和别人更好的相处与合作,从而更好的适应群体、适应社会。
二、诗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
我国的诗词文化是一代一代中国人民留下来的心血,它孕育了丰富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文化,处处彰显着魅力,让人读来深受启发,我国的诗词文化从古一直绵延至今,随着时代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永远散发着与时俱进的气息。
所以说,诗词文化时学时新,对我们现在的课堂教育非常有启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诗歌,可以使课堂变得更生动,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将得到大的提升,比如,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这句话,相当于对学生提出了基本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感要求,要求学生要关注国情,放眼世界,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
在诗词中,包含着各种礼仪、道德传统、精神观念,可以说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它是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组成的,涵盖了经济、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来自东汉,对于今天的政治和做人都有非常大的启发,今天家长在教育孩子或者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通常都会引用这句话,提醒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只有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最终成就大事。又如,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样的诗句,让学生深刻懂得要珍惜时机,珍惜这只有一次青春年华,把握机遇,趁着青春成就一番大事业。
一般来说,学生可能会对古诗词比较陌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也只停留在考试大纲的要求中,所以在教师日常的案例教学中,必须渗透一些诗词文化,比如在讲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时,可以询问学生对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理解,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结合大家的发言,总结出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紧密相连的,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话旨在教育青少年要正确认识自我,磨砺坚强意志,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所以说,诗词文化中处处闪烁着德育教育的光芒。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诗词教育,首先结合一些相关的人文知识与历史知识,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与丰富,要结合一些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一些相关的著作,深挖那些背景以及著作之后的文化渊源,让整个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和活泼。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合理的选择诗词文化的内容,作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然后选择具体的诗词文化来引导学生,诗词文化中的许多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教学中所选择的诗词文化,一定要从个人、社会和国家这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注重选择爱国主义题材的诗词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诗词,大到抵抗外国入侵,找到保卫一方平安,都是爱国主义情怀的表现,多多收集这样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题材,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中进行渗透,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的自觉性。
并且,也应该十分注意从学生个人的修养出发,塑造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 努力的挖掘出学生本身的潜力,在如今,各种信息手段非常的发达,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将诗词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深挖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并结合诗词内容,找到更契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部分,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合适的方法给学生们呈现出来,让我国优秀的诗词文化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下去,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教学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教学的方法,争取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崔凤霞;杨春香.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产业与科技
论坛,2021,(01):196-197.
[2]范忠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及其传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21,(01):32-42.
[3]柴永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
以“理想信念”教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0,(1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