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旗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小学部) 北京市 100101
面对天真、活泼、可爱而又自我表现欲极强的小学生群体,班主任就好像是一个领头雁,排头兵的身份。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的我们既要有非常强的童心,去理解、接近他们,也要有耐心去帮助、指导他们。一个班的班风是否良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方法和细节。
一、“巧设多主题,竞争激励”。
“比一比”、“学一学”这些看似极为幼稚的教育方法,对于喜欢戴高帽子的孩子来说,还是非常管用的。孩子们特别在乎老师的评价,所以一听到老师说哪个同学什么做得特别好,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也立刻会学样。因此,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根据不同方面,例如“卫生、纪律、学习、习惯”等,设置一些主题,在班级中营造竞争的氛围进行激励、争优。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发现很多学生原本在一、二年级养成的基本行为习惯——主动清理自己的卫生、整理自己的桌面和书包等已经学会并且初步形成的好习惯几乎都消失不见了。有不少学生书包里乱七八糟;还有的地面脏兮兮;甚至还有的同学会把教室的公共区域弄得一团糟。
实际上很多事情孩子们都能做、会做,只是没有一个持久的标杆影响他们保持。有时候经过反复的讲道理教育或是批评,效果也不并明显。于是我让班级中卫生委员收集班级中的卫生问题,写下来,以贴纸的形式,贴到“放大墙”上。而我就拿起“放大镜”,将“卫生问题”凸显,放大,放大影响到每一个孩子。
“放大”作为老师的影响力,先是利用课间时间,默默地整理讲台,一边“大幅度”整理一边留意学生的动向一边“大声”念叨整理桌面物品的顺序;接着,利用午间安静的时间,当学生把清洁工具胡乱无需的码放在卫生角时,一边装作“大声”叹气,一边整理卫生角。果然,有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我这边,跑过来帮我一起整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多次的“大动作”示范下,慢慢的,我刚一开始准备整理教室的某个角落,就有学生迅速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之后来帮我。放大了孩子们对于卫生意识的关注程度,并在激励的作用下,班级卫生有所改善。
二、“空闲常相伴,沟通交谈”。
孩子特别喜欢和老师亲近,一下课就凑到老师身边来了,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老师外形的稍稍变化,也会引起他们交流的话题,他们几乎什么话都愿意和老师说,自己喜欢什么,做了什么,甚至自己的小秘密,这是我作为老师了解学生,和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因此,在空闲时间多陪班学生,与孩子沟通交谈,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心里特征后的教育就更有针对性。
在我的班级里,就有几位“调皮”学生,其中有个男孩叫涵涵,他机敏聪明,爱好踢球,擅长小号,但纪律不好,可以说是很差——胡乱发言、追跑打闹、搞小破坏等等;同时他还很有个性,越是三令五申不能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去做。
因此在“威逼利诱”百般无奈之下,我决定约他的家长面谈。经过谈话,我了解到涵涵在家里有个两岁妹妹,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除了妈妈妹妹就只一个阿姨。他小时候突发过意外,妈妈从那时起就开始小心谨慎呵护着孩子,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好奇心强的性格,包括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草草了事。随着谈话的深入,妈妈偷偷告诉我,孩子五岁时被诊断出“小儿多动症”,有些行为确实自己无法控制,医生不建议吃药,希望老师多体谅、理解。
了解到各种情况因素,我除了转变批评教育的策略,也让他多参与班级劳动,想办法慢慢改变他。
先是给他安排了一个班上最安静的小男孩作为同桌,并且在几次擦窗台、黑板之后,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顺势安排他做卫生巡查员。我通过跟他聊天了解到,我知道他想爸爸,也爱爸爸,是个重感情的孩子。于是我以情动之,走进他的心灵,果然在后来的几个月中,这个孩子在作业、课堂表现、对老师的态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的沟通不仅让我帮助孩子进步,顺应孩子的内心发展规律,还让孩子愿意配合,踏实努力的学习。
三、“巧用小干部,有如神助”。
用小干部管理班级的前提,就是要很慎重地在班内进行民主选举,选拔出大家信服的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班干部;其次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以点带面”;在巧用小干部的过程中,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最终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班级管理也就有如神助。
即使是孩子们很微小的正能量表现,我都给予应有的肯定,让学生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在全班同学面前强化他们做的好事,经常表扬,哪怕是没有机会做好事,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施展。
四、“细化各职务,学生做主”。
班级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很多,很多情况下要锻炼学生完成。其中,班级卫生的打扫也是班级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做好这项重要的工作,那就要“责任到人”。把班级各项卫生工作分给每一个学生,细化每一步,责任到人,谁负责的区域被扣分了,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的细化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
慢慢在摸索实践中,我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需要用“疏导”的方式进行正面管教,绝不能因为“久管无用”就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更不可以一昧“打压”,这会使得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我用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评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精力充沛的孩子,让他做我的小跟班,“跑前跑后”的完成一些跑腿工作来替代追跑打闹;课堂上没有规矩,喜欢胡乱发言的孩子,给他机会让他在班级同学面前讲故事,做读书展示等;此外充分调动班级中的“乖宝宝”,作为纪律检查官,让他们帮助老师维持课件秩序的同时,更能有事可做。慢慢的在与同学之间的接触以及相处过程中,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不愉快的发生。再如:邀请调皮多动但是很聪明的学生作为“词语老师”专门负责课间检查同学的字词及拼音;负责辅导困生;“正副组长”;收发作业;检查听写及背诵;植物守护天使等,学生通过“竞争或轮值”得到“工作”。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参与到班级的各项事务中,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锻炼了孩子们,他们有事可做就不会发生很多矛盾冲突,还能够培养责任意识。同时身为他们的班主任“先身而先行”,以取得“不为而益,不教而成”之效。几周坚持,我发现在这种“隐形”的责任以及利用学生之间的不同优势建立“学生小标杆”的影响下,班里的纪律变好了,冲突的发生减少了;意外惊喜就是,班里学习氛围浓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每个学生都能逐步明确自己在班中的责任,初步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
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就要让学生对班级有家的感觉,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可以得到尊重;人人终将得到发展。做为学生考虑的的班主任,学生才能够“安其居,乐其俗”。在我看来,也是只有这样,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自信、有所成就,必然也会视班级为乐土。在如同“抗洪治水”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其实是非常可爱的,作为班主任——每天和他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不能把他们当作“洪水猛兽”被他们的“调皮”蒙蔽双眼,要用赞美的眼光去看他们,善待学生,相信学生可以做好。然现在每天还是无数“操心”,但我却觉得这种操心比以往的“压制性操心”更值得。因为孩子在成长,看他们的进步,慢下来,静下来,听花开的声音,也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