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菊兰、钟爱洁、杨海英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 龙山小学 678300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也是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而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教育更是对小学生有着启蒙的意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常常有一些不良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发展的良好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多读精读、读出感情,还要适当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素质教育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些许问题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缺乏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小学正是学生好奇心理强烈和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在课堂上很难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于枯燥的课文阅读更加缺少动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是学生拓展知识、收获知识的主渠道,而阅读面狭窄,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存在局限性。阅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文章的题材、作者的介绍、主题思想以及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得阅读教学环境和氛围十分枯燥,降低了教学效率。
3.阅读教学重视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理论教学的教授,忽视以知识内容、情感引领学生探究语文文本内涵,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开展重视度不足,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仅限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深层次的体会文章中情感,加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较少,没有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学习习惯,使得阅读教学并为达到应有的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和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充实自己的学习最大动力,因此在小学这一学生习惯养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语文知识,并加以温习和灵活运用,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增长写作素材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思想道德价值理念。
1.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正在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校要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阅读中,不再是被动接受与学习的角色。
2.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和挖掘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所说所想,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接触到更多的优质文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课外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积?累到更多的词汇,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手法,了解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策略
1.加强阅读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培育学生阅读能力历程中,加强阅读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阅读方法包含浏览读、咀嚼读、细读等,让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方法,增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进而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浏览读,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阅读完通篇课文,掌握课文大概信息。培育学生浏览读,需要增强学生阅读速度,使学生快速的浏览读完文本。其次,咀嚼读,在浏览读中获取到文章中重点内容,将重点内容咀嚼读,边读边思考,进而掌握文本内涵。最后,细读,细细品味文本,解析文本一字一句内涵,知晓文本中传递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培育学生写作能力。学生掌握阅读技能,通过自身能力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为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进而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讲究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不仅要有良好的习惯和态度,还需要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进而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方法。大多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反思总结,没有形成阅读的能力,更不用说阅读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认真地分析学生的情况,把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将阅读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提前熟悉课文,带着自己的疑问在上课过程中得到解决,这样的话可以让课堂效率更高。这要求教师要重视去引导学生形成预习的好习惯,并在过程中提出要求,不断地重复,学生也就知道如何阅读了。比如: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查找到生字词,找到不能理解的段落或者语句,在预习阅读过程中有所思考,那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学生自己学会阅读了,那教师上课的阻力也会变小,课堂氛围将更加融洽。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情况,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比如速读和精读,开设阅读的比赛,集体阅读和个体阅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
3.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措施?。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课堂上也只是充当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主人公的角色,负责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而不是掌控课堂,控制学生的阅读学习接受。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课堂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建立合理的阅读激励机制,通过一些小礼物、小奖品等,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鼓励学生去积极参与阅读,提高阅读的兴趣,提升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也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化的安排,不要只是让课堂作业完全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应适当留给学生更多的业余时间,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继而爱上阅读,乐于阅读,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为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做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去积极的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晓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02):49-50.
[2]刘海霞.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浅析[J].学周刊,2021(03):131-132.
[3]张少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艺术,2020(12):79.
[4]陈燕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