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
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小学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摘要:童谣是针对小学阶段及学龄前学生所作的歌谣,具有节奏明快、篇幅短小、韵律强烈的特点。相较于普通课程教材而言,将童谣导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章以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为重点,阐述了童谣在小学语文低段、中段、高段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途径,希望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现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童谣;小学;语文;统编版
前言: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语文课堂教学乏味、学生对语文知识探索兴趣缺失的情况。而童谣是儿童文学领域最基本的古老体裁形式之一,具有内容通俗而兼具艺术美、形式精悍而独具韵律美、语言朴实但富含张力的优良特点。将其导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兴趣,并拓展小学生记忆语言文字的深度、广度。因此,探索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途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童谣在小学语文低段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途径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童谣是一种富有趣味的歌谣,统编版教材中也设置了大量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基于课程原有教学目标,对童谣课文进行恰当分类,进而设定差异化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保证童谣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一般统编版教材低段童谣可以划分为语言激趣类、传统文化类几种类型。
语言激趣类的童谣主要有《小小的船》、《姓氏歌》、《拍手歌》等,鉴于小学生刚刚从课本中接触童谣,“无意注意”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经常被具体、形象、“有意识”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教师应以引导学生感受童谣的趣味性为目标,选择以认知事物为主题的童谣,并及时以温和的语气对学生提出要求。比如,游戏、动物、自然、礼仪、习惯等。后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工具,播放配乐配图歌谣,吸引小学生模仿。以说说、玩玩、唱唱的方式,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奠定后续童谣导入基础[1]。
传统文化类的童谣主要有《神州谣》、《人之初》、《传统节日》、《剪窗花》等,此时,小学生已经对童谣产生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适当提高童谣导入目标层次,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设定目标为:感知传统文化。在上述目标引导下,除了教材中已有童谣以外,教师可以引入其他传统节日童谣或者常识类、益智类童谣,促使低段小学生在感受多彩童谣的同时,了解每一个节日的习俗,并学会书写对应的文字,实现有效教学。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师生共同回顾的方式导入与节日相关的童谣《闹元宵》:元宵节,真热闹,看花灯,吃元宵;小龙灯,飞得高,小兔灯跑得快;小牛灯,哞哞哞,小猫灯,喵喵喵。在童谣导入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小学低段学生模仿歌谣表演,并在表演过程中讨论对应节日的习俗,达到“1+X”的教学效果。
二、童谣在小学语文中段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途径
1、阅读导入
小学语文中段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一时期,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学习基础,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演化,但仍然需要进行视野的进一步拓宽。而童谣是以认知为主、情趣为辅的内容集成,涉及了校园、历史、科学、美德、文学、环保等多个方面因素[2]。通过将上述因素导入中段语文课堂,并以读读、用用的形式展现,可以帮助中段小学生锤炼语言,提升素养。具体童谣导入时,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对课堂机制的了解,科学安排内容,选择恰当的时间节点导入童谣。比如,根据小学生在课堂中状态表现,插入富有趣味性的童谣,达到缓解课堂气氛的目的。
或者根据课程教授内容,进行与授课主题存在较大关联的童谣导入,达到总结知识点的效果。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结束阶段,教师可以展示编写的总结式童谣:山坡坪坝开绒花,多族学生上学啦;大家穿戴虽不同,但在学校是一家;一间教室读课文,窗外无声蝴落花,大青树下跳跳舞,松树山狸同相伴。短小精悍的总结式童谣展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帮助三年级深化对文章主题——多民族一家亲的精神的理解,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2、写作导入
童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世界的结构形式,其在发展小学中段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均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基于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将主题素材归纳为一首童谣,并引导学生在阅读童谣过程中开启文学窗口认识童谣背后的世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看图写作《战争与和平》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鉴现有同名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与结构形式,改编成一首童谣:“我有一分钱,可以到苏联,苏联老大哥,给我买支笔,什么笔?毛笔。什么毛?羊毛。什么羊?山羊。什么山?高山。什么高?年糕。什么年?1958年,吃饭不要钱。”通过童谣作品创作,可以引导小学生根据图片中的逻辑线索进行情节排布,并在最终环节阐述所需要表达的内容。而通过阅读朗朗上口的童谣,也可以培养小学中段学生语感,便于其感知文学作品的结构样式、叙事方式[3]。
三、童谣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中的导入途径
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师生传递、接收信息的整个环节复杂度也较高,此时,教师就需要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围绕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将童谣与情感体验、知识感受有机结合,以便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层面、情趣层面的双重熏陶。配合创创、画画、写写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发散高段学生思维,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新一代小学生[4]。以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为例,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根据自身理解,借鉴“缩写”手法,采取将课文“瘦身”为童谣的形式,进行课文预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或者杂言句式的编排。在正式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童谣,组织全班学生评选最优秀的几篇,并分析最优秀童谣的共性。比如,与文章内容对照、富有趣味性、押韵等。通过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发展平台,可以拓宽高段学生接触、探索语文知识的渠道,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学习创造能力。
除了以课前预习任务的形式导入童谣以外,教师还可以“美德童谣伴我行”主题班会的形式,导入统编版综合性学习板块,发挥童谣的优良作用,充分锻炼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童谣是一种契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规律的歌谣,在小学各段语文教学中均发挥着无法忽视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童谣的价值,了解童谣的特征,深入研究低段、中段、高段教材,强化创编,以便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童谣,表现童谣教学的丰富性、新颖性,为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琴. 谈语文课中童谣教学策略[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 (8):316-316.
[2]刘洁. 朗读声声潮文化 童谣琅琅新课堂——"以潮汕歌谣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诵读能力"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 (35):29-30.
[3]王献群. 日诵童谣,以读促感——谈小学语文朗诵教学[J]. 新作文:教研, 2018, (011):170-171.
[4]尤大敏. 谈童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 (005):149-149.
姓名:杨岚1977年7月19日,女,汉,贵州遵义,副校长 副高,大学本科
单位: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