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林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思源实验学校 5517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践,对初中教学迎来新的挑战。初中物理为深入贯彻新课标的改革,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升华,实现改革与创新。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展现出更为直观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就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本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选择与创新,改善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物理教学是为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理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学科。但物理作为实验性较强的科目,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反而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十分枯燥且乏味[1]。对此,需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与创新,应用新课改的目标理念,为初中物理带来更多教学可能。
一、现阶段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改变,将传统教学方式往现代化教育进行转化,但“应试教育”并没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反而造成的压力较大。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很难实现创新,在既往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使新课标改革理念无法得以贯彻。在过大的精神压力下,教师仍然选择传统教学,而缺乏创新性。传统教学导致物理上课模式只针对概念和公式进行死记硬背,无法实现理解性记忆,对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利。并且,教学实验均为一种形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激发探索精神,只认为学习物理只需死记硬背公式,完全没有起到实践教学作用。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选择
(一)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阶段是学生累积知识的重要时期,保障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师需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适当放下权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整个流程,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教学课堂,还能让教师减轻负担,使学生更加融入教学中,感受到快乐,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儿。此外,教学期间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将书本理论知识进行延伸,以起到物理教学的活学活用,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选择教学方法
(1)比较法:物理教学的比较法应用是来自对物理知识和实验的对比,让学生探索实验和理论之间的异同点,而掌握教学知识。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声与光”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讲解声与光的传播,让学生掌握两者之间的规律,即光的传播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或光的反射能成像,声音的反射即是回声等。
(2)实验法:物理属于自然学科,单一性的进行书本教学,无法起到良好教学目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破传统理论知识展开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物理课堂中融入多媒体,可将教学知识更加直观的得以显现,使学生明确除书本之外的教学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比喻法:初中物理的教材理论和概念较为简单,大多数来自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更加明确。比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对“日食”的教育,可利用灯泡和乒乓球来演示太阳及月亮,让学生将日食原理得以明确。不仅可提高其学习兴趣,还能丰富教学思维,还能丰富学生学习思维。
三、初中物理教学法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学生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与探究有着必不可缺的重要地位,传统教学过于“填鸭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对教学知识得以掌握,且认为教学十分枯燥,丧失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性思维,可创新教学模式,以起到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形成思想共鸣,最终使观点得以论证,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确保相关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2]。
(三)合理应用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性的应用教材实施教学会导致课堂十分枯燥,而采用创新性教学模式,引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物理积极性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自主探究,自主解决拓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创新性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但受教者为学生,要培养学生创新性理念,才可将教学效果得以落实。如今社会性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较大,不仅需要将以往的教学模式得以突破,还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可加速其心智发展,改变学习习惯,更利于今后的成长。
四、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且抽象,在传统式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教学内容,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物理教学不能仅限于书本式教育、填鸭式教育,需改变传统单一性教学模式,引入更多创新性,且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适当引入新型教学模式,创新素材,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其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打造物理精神,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丰富课外教学活动,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及兴趣提高,增强可塑性,感受到物理的奇妙。
参考文献
[1]王雷.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5(08):221.
[2]刘少英.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