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石琴
[导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
        石琴
        东莞市石碣袁崇焕中学     广东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用好统编教材,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文章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为例,谈语文课堂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外国文学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语文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入选教材的国内文学作品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佳作,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品读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深入挖掘,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德育范本,对正处在思想转型期的青少年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有国才有家
        歌曲《国家》中唱道:“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家的稳定安宁、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幸福指数。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重视引领学生从小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七上”)第四单元有篇课文叫《植树的牧羊人》,它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个绘本故事,首次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牧羊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勤恳植树的奉献精神,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平和心态所造就的伟大改变是对祖国生态环境的巨大贡献。尽管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由于作者生动的叙述、逼真的描写,自作品问世以来,很多读者都误认为文中的老人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甚至有人真的跑到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脉去寻找昔日的种树辉煌。
        如果说《植树的牧羊人》是从正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热爱祖国并为之而努力奋斗,那么,《皇帝的新装》则是从反面揭示国家的腐朽黑暗不止源于统治阶级的罪恶,更是根植于国家每个人的推波助澜。上至皇帝、官员,不务正业,爱慕虚荣,昏庸愚蠢。下到百姓,麻木无聊,狡猾愚蠢——他们共同促成了闹剧的成功上演。全文尽管只有五次提及百姓的言谈举止及心理变化,但每一处文字都深深叩击着人们的内心:上行下效固然不可避免,但下层百姓尽早觉醒,早日行动,才能更快地救祖国于水火之中。讲到此,笔者给学生补充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文字。鲁迅感叹:“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钱玄同劝慰他:“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在结尾处,安徒生也设置了一缕阳光——第一个讲真话的小男孩破口而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此话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静寂的夜空,说得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道出了所有百姓的心声,最终全城百姓共同戳穿了骗局。百姓较之于皇帝和官员,具有敢讲真话的勇气,这种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闪光点,正是武装革命时需要的力量和希望。
        二、干一行,爱一行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敬业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同样是人生中神圣的职责之一。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身残志坚,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不懈努力,引领她步入精神航道。统编教材七上第三单元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一直被无数语文教师解读为莎莉文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面对脾气暴躁、感情冷漠的残疾学生,莎莉文老师及时终止学习,带领小海伦暂时忘却所有不悦,一起到花园中散步,享受温暖的阳光和芬芳的花香,并让井房喷水口下的清凉的水缓缓流过海伦的手,帮助她认识“水”不同于“杯”,从而唤醒了海伦的灵魂,使她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从而更加向往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通过课文启发学生从心底里热爱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更快地提升效率,丰富知识。
        三、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大致意思是说,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论语》中也用一个反问句式强调了诚信之于人生的重要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与孔孟几乎同时期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在《伊索寓言》中,大多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统编教材七上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就是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伪君子,最终会为人们所唾弃;《蚊子和狮子》也是从反面规劝人们只有戒骄戒躁,保持头脑清醒,才能一路凯歌,永立不败之地。笔者在讲这两则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结合校训“诚真”(做人诚实守信,做事求真务实),进一步体会“诚实守信”无论是对赫耳墨斯这样的大人物还是对像蚊子这样的小人物,同样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首先,是对父母,要报以感恩的心。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把纯洁无瑕的小孩儿想象成圣洁的印度神树上的金色花,用小孩子的顽皮可爱,三次与妈妈捉迷藏的具体事件,抒发出孩童对母亲的亲昵和热爱。其次,是对他人要友善相待。美国心理学家、作家莫顿·亨特小时候曾是一个病弱的孩子,他把自己曾经的真实经历融进《走一步,再走一步》,启示读者: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逐一解决,最终就会战胜困难。文章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我”最好的朋友杰里,是最容易忽视的细节。尽管这个人物只出现了三次,全文对他的叙述总共几十个字,但他却是“我”化解困难、走向成功的关键人物。
        《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老人尽管生活在环境恶劣的阿尔卑斯山区,生活资源极其有限,但面对陌生人“我”的求助,依然慷慨解囊,让“我”喝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还给“我”提供温暖舒适的住处;《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面对感情冷漠、毫无爱心的小海伦时,选择了理解和尊重,用自己的友善耐心开导、热心相助,一步步帮助海伦·凯勒转变了人生态度,慢慢走向光明。《动物笑谈》中,若不是康拉德以诚相待、用爱感化,怎能赢取黄冠大鹦鹉的恋恋不舍,以至其不顾自身安危,飞去火车站寻找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冯承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新课程导学,2017(25):8.
[2] 谢旻虹.立足初中语文教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学苑教育,2017(22):38.
[3]孙春成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6.12
[4]曹 剑.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2):71-73.
[5]陈会昌《德育忧思》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