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研互促,打造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陈迪业 薛秋玲 曾翠凤
[导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陈迪业  薛秋玲  曾翠凤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笔者在预学环节的不断尝试、雕琢,在研学的路上不断深耕课堂,大胆创新;努力以预促研,提升学力;以疑促导,提高素养;以学促思,提炼模式;让“预学”“研学”有效交融,让课堂真正和谐高效!
关键词:预学;研学;交融;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教师的角色必须实现根本性转换,教师应将“教”转变为“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在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中,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学会智慧导学能力。今天笔者就是如何在一线课堂中抓住契机,让“预学”“研学”有效交融,使课堂真正和谐高效做一个分享。
        一、以预促研,提升学力,促进学生切实成长
        以苏教版三年级《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为例,我们结合传统的字词识记、文句朗读、内容理解外,我们在预学单中加上了质疑问难这一预学任务:读了课文,心中还有哪些疑惑,可以写在预学单上,也可以写的书本上;当然还可写处自己的阅读收获。
        以学生的预学为基,在课堂上的预学反馈环节,我们以检查预学为切入口,在反馈自己的识记小妙招后,再交流互学有困难的字词;在反馈课文的初读正音后,再以一句“通过预学,你读懂了什么?”在学生间展开集体汇报研讨式的学习,以汇报收获式的反馈让学生的方式发生的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接着,再出示老师通过学生的预学单整理出的大数据,以学生感兴趣人数最多的问题“它为什么觉得他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入手研读文本。在与学生研读文本中描写茫茫沙漠有句子时,一个孩子突然提出:沙漠这么美,作者也用了那么多句子写了小骆驼与妈妈的沙漠里的旅行,那文章题目为什么不是《沙漠之旅》,而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细思这个问题,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探究性、并直指文章解读核心任务群的问题。
        以往的课堂,这样直击文体深处的问题多半是我们预学教材后提炼出来的,但今日的课堂却是学生于文研读间大胆提出的!看来孩子们的质疑已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具备如福建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所提出的五层次阅读能力中的“评鉴”这一高阶能力。这预示着我们的学生在“预学单”的引领下,学习方式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于是,课堂之上,教师便当即便肯定了这是一个好问题,但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做一个更大胆也更必要的尝试——改变课堂原有的预设,直接以这个精彩的生成点来推进课堂,引领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当孩子们深入研读文本后,于课之尾声处我再抛出这个问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文章的题目不是《沙漠之旅》了吗?孩子这样回答: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写小骆驼在沙漠中是所见所闻,而是说通过沙漠之旅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体器官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根本不用在乎小红马的嘲笑。瞧,这是多么令人惊艳的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借此展开研讨。最后文本中“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美不美,还要看其真正实质,看其有没有作用”这一人文要素的品悟水到渠成,而“关注这是一篇科普童话”这一语文要素也不是像以往那般教师生硬地给,学生生硬地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充分利用“预学”所得,课堂中学生不仅做到“学”与“思”,还能“说”与“评”,由于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分析的思路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以疑促导,提高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菩萨兵》一课为例,学生在借助预学单预学交流后,有一生提出:“菩萨和佛一样救苦救难,那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是《佛之兵》而是《菩萨兵》?”这是一个有高度并且关注整个篇章的“提纲契领”式的好问题!
        教师当即肯定学生:非常棒,你又通过自己的预学提出一个好问题。同学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孩子们一开始的答案:菩萨兵比较顺口。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也有提到像菩萨一样的司令,像菩萨一样的兵。进而学生又提出为什么说朱总司令带领的军队是像菩萨一样,而不说像佛一样。孩子们确实蒙住,答不上来了。但没关系,学生质疑是发力,于学生需要处答疑。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
        于是,学完第一课时,学生回家继续查找“菩萨”与“佛”的区别,而身为教师的我也要继续深查此案,教参中没有标准答案,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满足这一需要。通过师生齐发学力,共读共研,在深入学习全文后,学生自己整理出了以下几条:第一,菩萨与佛均是佛家术语,都是救人之神,但佛重在开导智慧,而菩萨重在身体力行,文中的朱德并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带领士兵们为藏胞们春耕春种,他们就像菩萨一样用自己下凡的行动的度众生;第二,菩萨是个音译词,源自于藏语。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就是“渡众生”,也是就是在藏族的文化中,菩萨是他们最高的信仰,而文中的朱德总司令带领的军队帮助的是藏族同胞,从他们的民族文化角度讲,说他们是“菩萨”就是最高的肯定与赞扬。这才是军民一家亲,藏族和汉族有同一个母亲——叫“中国”,接着链接曾经学过的文章《孔繁森》,文章中蕴含的人文要素、语文要素就在这“预学”“研学”交融的课堂上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水到渠成地种植在学生的心田中。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以问题驱动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策略,其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学习,[1]要求教师具备更加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过程的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这样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学会了怎样学,我们教师也提升了智慧导学能力,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以学促思,提炼模式,促进课堂开放研究
        在实践中,我不断反思、总结,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目标,结合一线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不断深耕课堂,实践中渐渐摸索出了中段语文教学预研互促的课堂导学模式如下:
        

        以预学单的设计提纲挈领般地提炼出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为任务驱动,将课堂还给学生;以预学定教,在学生课前充分自主预学的基础上筛选中这节课学生预学未懂而需在课堂上共读研讨而领会的学习内容,从而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实践基地。通过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一种有效互动,让课堂成为高效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自主中预学自学,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习运用实践中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这样通过“预学”“研学”的深度交融,构建以学习为本的课堂,[2]构建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在这样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里,让学生的思维之旅向更深处漫溯,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焱 赵永波 许九奎 .运用“问题驱动”理念实施《化学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3(07)
        [2] 遵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J]. 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探讨,2016(000)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