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4期   作者:陈正军
[导读] 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特殊实践活动
        陈正军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西小学   158100
        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统一的特殊实践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审美教育愈来愈显示其造就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纳入语文教学范畴,说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欣赏图画、描述、作文及课外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使他们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美。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任何事物,凡是我们看得见,依照我们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到处有可供审美的事物。按一般审美对象分类,它们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播课文中所蕴含的各种美,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形成一种情感与艺术的氛围,提高审美的能力,从而起到“美能导真”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一下我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美。
        大自然的美千姿百态,它是变化无穷、绚丽多彩的万花筒。所以小学语文教材有关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名胜古迹等自然景物优美的描写很多。但有些课文学生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很难领会其中的美。这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播放了有关荷花内容的课件。这样把学生课文中读到的文字用动画或图片充分展示在孩子眼前,学生看了之后,发出了由衷的美的赞叹。同时,学生也理解了“饱胀”“莲蓬”“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不仅能说出荷花的美,更感受到了荷花的美、爱上了荷花的美。再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通过观看电视屏幕上不断出现的桂林姿态万千的山、碧波荡漾的水等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欣赏美,感受美,领略艺术作品中的情操美。
        小学语文教学常常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教育学生,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深入开掘教材的内容,揭示课文中美的形象,引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秀丽的大自然风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篇章,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并受到自然美的陶冶而引起心情的振奋与愉悦。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描绘的各种景象,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感受课文人物事件,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的认识。
        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是人文性、社会性与工具性的辩证统一。
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英雄人物的感人形象和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例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美、社会美,从而产生为祖国的繁荣、为人民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壮志豪情。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有视觉感知认识,而且应唤起学生的想象,产生联想,要重视培养“语感”。例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视死如归》一文有下面两段话:带头的特务恶狠狠说:“现在只要你说出一个‘招’字,就放了你,不说就送你回老家!”王若飞镇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这两句话中的‘招’‘老家’‘字典’都有与它字面不同的含义,只有理解他们的含义,学生才会理解王若飞的崇高精神境界。同样的中国人,特务的语言行为与王若飞的语言行为相比,是多么悲劣和渺小。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若飞的伟大,是因为他精神品质的高尚。这样,从理解人物对话和关键词语入手,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继续和发扬革命传统的思想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人格美是构成社会生活美的最重要因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美不美,主要看构成社会的人的心灵、语言、行为美不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古今中外优秀人物人格美的课文,这些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潜移默化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向课文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如执教《军需处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军需处长“舍身”救战友的原因,进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英雄气慨。同时又播放了战友们艰难爬雪山的一段录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活生生的榜样人物,当人物就在眼前时,他们的高贵品质、崇高理想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理解热爱祖国是人类最美的心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崇高品质。
        在社会中崇尚美德,鄙视丑恶,是人心所向。“ 坟”就是明证。岳飞墓前香火处处;秦桧跪像不仅伤痕累累,而且身上经常飞上唾沫。人们从心灵深处切齿蔑视他。因此,我们在讲解课文中适时、适当地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英雄的先辈们受人敬仰的真正原因,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爱国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埋下热爱祖国的种子,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目的,产生刻苦学习的顽强毅力。这样学生不再把热爱祖国看成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遥远的故事和说教了。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美的教育,使学生认识我国人民的优秀道德传统,培养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一个表里如一,大公无私的人。长期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美的渗透,对造就无产阶级的一代新人,有着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人,关系到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渗透艺术美的教育。
        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与美育有关,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如果说教学本身就是美的创造和美的表现,那么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会给学生以美的欣赏,美的启迪,美的陶冶,一定会成为一种深刻的美育力量。
        语文课的双边活动,以情感活动为主,以师生情感交流为核心,是审美过程特点之一。在优秀的课文中美的形象总是渗透着作者细腻、高尚、健康的情操,它必然会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如果学生能与作者情感共鸣,那么,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中受到教育往往是水到渠成。例如,我备《少年中国说》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课文的感情理解与应该达到的浓度颇有差距。晚上,我捧起这篇读过多少遍的课文,寻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方法。这篇课文为什么会激励无数人呢?不关已,不动情。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我。后来课堂上我配合电教手段,用情感打动学生,学生由体验而产生了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
        音乐进课堂可以创设美的情境,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美育效果。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并且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配乐朗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我以悠扬的乐曲再现黄黄的银杏树叶和红红的枫叶飘飘的场面,又以清脆悦耳的笛声衬托“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的情景,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陶醉于充满自然美的大自然中。整个配乐朗读音调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学生表现美的欲望油然而生。
        图画是由人的视觉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小学语文课文多数都是抒情、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它的形象感、画面感很强,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学时将课文中文字叙述的画面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幻灯片,就会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如小语第三册基础训练第五题《秋天到了》是一首儿歌,备课时,我自制复合片:一张田野景色,一张果园景色;一张菜园景色,最后是丰收美景,这样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欣赏到秋天丰收的美景,体会到劳动最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感到最幸福的道理,从而激起珍惜粮食、衣物热爱劳动人民的审美情感。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美”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充分利好课堂这个战地,充分发挥美的作用,形成一种美的情感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并逐步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美学思想为指引,按照美的规律,深刻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潜因,并使之与存在于学生自身的美的潜能相结合,让学生永葆愉悦的心态,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成为真、善、美的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