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会文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 15009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阶段的课程要求明显提高,尤其是新提出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实现教育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前提基础。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是喜欢“一手包办”,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导致学生无法自主探究和实践,这与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探究,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的辅助,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识码:A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
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学习意识,他们更倾向于教师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学生认为进行理论的背诵就能把所有的学科学好,这种学习意识也许很大程度上符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模式,但是小学科学并不符合这一观念,小学科学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比较有限,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经常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验动手操作机会。即使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环节,也是由教师在讲台上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只需要观看,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即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很难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学生习惯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学习模式,如果教师突然转变了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就会打乱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出现学生动手操作兴趣比较低的情况。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无法灵活运用,也就无法达到课堂教学要求。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2.1让学生准备上课材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一堂课中,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2]。而科学实践探究活动中肯定少不了材料,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准备充足的实践材料,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准备实践材料,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在变化》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拿一根蜡烛,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将蜡烛点亮,观察蜡烛的变化,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为实践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活动材料都需要由学生准备好,有些材料是比较少见甚至学生不认识的,就需要老师自己准备,例如与人体器官相关的材料,或者是线路等。
2.2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而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老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动手探究实践过程中。这也就是说,老师在设计课堂时应该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研究磁铁》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实现准备磁铁和几根针,一开始将几根针放在一个平面上,让学生挑战最短的时间寻找针,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发现由于针太小,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接着老师在引申出磁铁这一物体,让学生尝试着再用磁铁寻找针,这时小学生就会发现耗费的时间大大减少,只需要把磁铁放在桌子上,针就会主动地粘在上面,最后老师再让学生用磁铁吸一下我们常见的桌子、笔和纸等物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总结出磁铁的特性。
2.3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创设一个学生“动手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大胆地想象、动手操作,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产生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生态平衡》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可以用塑料瓶剪开,里面放一些小沙子或石子,在放一些水草,最后再放几条小金鱼,试探究如果不给鱼喂食,鱼会怎么样?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管理生态瓶,观察鱼和水草在瓶子里是否正常生存,如果不正常的话,就要适当地改造生态瓶,学生们通过自主观察和探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其就能很好地生存,这一种状态也叫生态平衡[4]。
2.4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科学知识教学的专业素养,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小学阶段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知识探究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反射》时,为了调动学生对于科学实验动手操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准备激光笔、平面镜和可以对折的半圆形硬纸板。并且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学习情境:羊村发明了新武器激光枪,喜羊羊想通过激光枪把灰太狼彻底消灭,但是激光枪打偏了。同学们能否结合课堂上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在不移动激光枪的情况下,帮助喜羊羊消灭灰太狼?此时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师课前准备的平面镜,进行反射实验的操作,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这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老师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从而在课堂中顺利地开展小实验或者是动作制作,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总之在小学科学这一门课中,老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实验中探究规律、收获知识,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安琪.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求知导刊,2019(51):94-95.
[2]唐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引导学生动手能力[J].新课程(上),2019(12):262.
[3]许超. 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94-296.
[4]蒋琼.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3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