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 430074
摘要:语文学科是各种文化的载体,利用语文的学习渗透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策略
据调查所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一定的差别,专业教育倾向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或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或为什么”只有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从“求知识”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求智识。”作为一名学生,若没有经过人文教育,就没有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没有坚守正义的勇气。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个性得不到施展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片面地认为智育教育比人文教育重要,因而,往往对人文教育有所忽略。现如今学生的智力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道德、情感、品质等方面有一定的缺失,从而致使部分学生存在自私、贪婪、懒惰等不良行为,他们不知该如何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更不懂如何去爱人、做人等,种种表现让人感到担忧和后怕。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观已根深蒂固的扎在教师的脑海里,在授课过程中,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精力放在了考试中如何让学生拿高分上,而学生往往把考试的分数当做自己追求的目标,致使学生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盲目地学习,且容易在教师固有的思维模式下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抑制了学生作为语言使用者的创造了和体会人文价值的思想。
(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教学观念落后
教师作为教育的指挥者,语文教师若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则会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有待提高且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一般,并不是特别出色,严重阻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此外,语文教学培养的目标是由教师的教学观念来决定的,部分教师认为:“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试卷上没有涉及到的方面,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只要学生考高分,其他的都不重要。”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发展,致使教出来的学生成了缺少表达与交流的“书呆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借助教材中的古典文学,积累人文素养
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优秀作品体现的民族精神、爱国思想能够使学生形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古人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会学生国家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的命运、前途分担忧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又如辛弃疾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以磅礴的气势、高涨的情怀抒发作者的民族气节及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激励和感召学生拥有民族正义感和爱国热情。只有初中生用心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才能捕捉那种浓烈的爱国气息,才能撼动他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灵,让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引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利用文学作品,能够使初中生感受到人文精神。
(二)借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递情感,塑造完整性格
语文课堂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将其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在课文学习完后,学生可能会对这篇课文以外对自己还有哪些用处不了解,因此就需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此让学生读懂文章的真实意图。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所产生的变化上,却没有体会到自己与父母之间也会产生类似于这样的情感。这时教师就可借助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引领学生通过回想与父母之间相处的种种画面,仔细回味那种朴素、简洁语言下包含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更懂得亲情的可贵,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下去。
之后,教师为学生可布置任务,以“我想对xx说”为开头写一篇作文,将一些刻骨铭心的(欺骗、误解、隐瞒)的事以书信的方式表达出来,可写给父母、好友、老师、或同学,使学生从内心身处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关爱,在接受这些关爱的同时,要善于理解他人,还要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若这样的情感教育取得一定的效益,那学生将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文章的目的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借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递情感,为学生塑造学生完整的性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借助语文教材的内容,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需对具有一定特点的文章加以利用,尤其是一些富有思想内涵且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由于它的体裁是散文,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分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自身的内心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基础。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笔下春天的形象,通过作者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图的细致刻画,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景就在眼前的感觉。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在对内容、结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仔细品读文章的词句,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勾勒的美感以及对春天的赞美,进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憧憬的思想感情。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提高了其在语文阅读中的鉴赏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究其原因是学生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和表达的情感,因此,将人文教育落实到语文教材中,借助文章内容进一步挖掘作者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促进学生形成了积极乐观、勇于向上的生活态度,还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直观地美的享受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经常和单调的文字打交道,长此以往,使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由于信息科技逐渐发达,初中语文教师要巧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启迪。例如:教师在讲述《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先进行语言引导:“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花、鸟、鱼、虫(此过程教师可将相关的图片随自己的话语一一播放出来),其中的哪种最能引发你的联想呢?”
学生甲:“我喜欢花朵,因为它能散发出各种各样的香味,仿佛能将我置身在花的海洋中。”
教师:“的确,生活中只要用心地发现,像本文的作者那样,用第三只眼去细心观察、认真感受,那生活中所有的美好事物都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与启迪,这节课,我们就去参观一条紫色的瀑布。”之后,教师可将有关紫藤萝的景物或片段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便于初中生从视觉上初步对紫藤萝产生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瀑布”的壮观场面,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在课文讲解时,教师再把不同时期的紫罗花利用多媒体进行比对演示,使学生加深对紫藤萝的特征的印象的同时,感受到其各种姿态的美,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直观地美的享受。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培养健全的人格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勇于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贺妍萍.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2020(84):21-22.
[2]宋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0(32):42.
[3]张慧慧.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新课程(中),2019(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