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运海
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237000
摘要:留白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还是一种智慧。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有这种智慧。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设计而且组织很多不同的对象、很多方式展开对话内容,使学生在很多活动中对话进行文章解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这需要让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留白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留白艺术
留白的意思是留出空白,其实是中国绘画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构图方式,留白不是没有任何物质的意思,应该运用虚拟代替现实,让人们运用想象并且品味美学的世界。留白是一种艺术,同时这样的艺术延展到教育行业。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留白艺术的应用,能够完成三维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在这些层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问题与讨论的空间,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一、运用留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才可以完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地进入到学习中去,才可以获得更好的细节效果。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这个时期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于整体课堂教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课堂中导入留白,能够让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望,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进一步让学生带着很深的兴趣进入更好的学习和思维的最好状态[1]。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把一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种经过美丽的图片,好听的音乐,加上有关文字说明,运用动态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一个图文并茂、声音形象互相结合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将学生的很多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从积极注意变成有意注意。让学生产生疑问,文章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皇帝的新装在哪里?针对相同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让学生有很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
二、运用留白,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渐提升学生对留白这种方法的认识,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逐渐探究多种形式的课文留白,提升学生对多种文章有明确的认识。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经常可以见到的问斩体裁有散文、诗词、小说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探究散文、诗词、小说中的“留白”提升学生对“留白”艺术方法的认识[2]。对散文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出现的“留白”,从而仔细地感受作者想展现的情感和意境,提升对文章深入认知。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在课文中,都没有直观看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从父亲送儿子到火车站,为儿子买橘子的情境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也是这样的宛转、留白的表达形式,才可以很好的把父亲深深的爱体现出来。每种体裁的课文“留白”艺术手法的应用是不相同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指导学生掌握多种体裁应用的“留白”手法,使学生在提升对“留白”手法认识的时候,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运用知识讲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始终是教师必须要做一种工作,就应该在这个方面投入很多精力,让学生获得很多有效锻炼的时间进行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一般都很难让教师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可以看出,在日常语文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把留白艺术方式完全应用于实际知识讲解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机会,进一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为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藤野先生》课文的过程中,往往知识讲解活动是十分关键的,在给学生讲述课文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需要进行留白,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实际情况来说,学生应该认真朗诵与分析文章,进一步通过自身的努力只为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鲁迅弃医从文变成国民精神的爱国情感;在装订收集讲义的过程中,将藤野先生的照片和很多文章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归纳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恩和怀念情感等。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留白的时候,每名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住思考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更好的得到新知识,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每个科目的教师都能看出了留白艺术的进行辅助作用,同时把其应用于具体语文课堂中,而在帮助学生学习方面,教师仍然应该进行新教学方法的反思和改善,把留白教学的价值完全展现出来。留白艺术手法不但可以应用于多种课文描述中,而且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还需要根据留白艺术手法组织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从而逐渐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君辉.将精彩留给学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J].新课程,2020(32):80.
[2]蒋玉娥.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J].文教资料,2020(22):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