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笑晴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镇中心小学 854000
摘要:“整本书阅读”的教育理念,是由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希望学生能在愉悦的状态下积极展开阅读收获丰富的知识。阅读可以从教材出发,以课文内容为例,学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逐渐养成主动读书与探索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进行推荐,带领他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逐渐了解故事的主题、包含的情感以及写作的技巧,还可以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体会文学的表达。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前言: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去尝试和探索。在语文学习中也不例外,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会乐于开启书籍的阅读,进而感受阅读的魅力,再经过教师指导拥有极强阅读能力。与单独一篇文章相比,整本书的阅读信息量更大,阅读内容更复杂,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当阅读中出现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做出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积累文学素材,提升感悟能力。
一、以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是需要教师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激发,只有学生产生兴趣,才能兴高采烈的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不论是阅读,还是对阅读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与消极、不情愿相比效率会成倍增加。教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为例,引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比如学习《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可以找出一些好看的绘本来,让学生通过对于图画的观察再配合少量的文字,对于这则寓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寓言的篇幅通常都是比较简短的,所用语言通常通俗易懂,文章结构相对简单,但却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教师利用寓言绘本的趣味性把学生吸引到阅读中来,完成整本书阅读。还可以针对寓言故事的阅读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觉得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讲的过程是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提升他们自信心与表现欲的过程,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阅读机会,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从教材内容出发把学生引入书籍中来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共十二册,课本中的课文数量是有限的,但每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都有其教学目的与教育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标准,向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介绍不一样的作品。
比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诗人简练的文字,领悟六月西湖无与伦比的美,教师在对绝句进行讲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西湖美景的画来。由此感受古诗的意蕴,体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接着把学生的引入到《古诗三百首》的阅读中,让学生自行阅读古代诗人的文学表达,并试着解读他们的想法,找自己喜欢的古诗做出画,交作业后教师讲和学生一起做成评判小组,把最优异的五张画作粘贴到教室的荣誉墙上。让小学生在荣誉感的驱使下进行更多的阅读活动,用读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成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用表演的形式,推进阅读理解的深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有着众多的人物,人物通常都极具个性,会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文学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表演活动,让他们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表现人物的性格与特点,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表演的乐趣,也让他们对于人物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一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这篇课文的形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试着理解课文意思,在初步了解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一位学生演孔子、另外两名学生可以演两名小儿。考虑到文言文比较拗口,学生不易记住,且不能表达自己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作为他们表演的观看者,从他们的语言到动作,再从动作到表情,从表情到状态仔细观察,看谁叙述的最准确,谁的表演最精彩,让学生通过表演这一形式,对于课文中的主人公孔子以及两个小儿产生了解的兴趣。教师顺势把学生引入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神话的《列子》中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论语》对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为迎合学生的年龄,照顾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白话版的书籍,如果有同学对于古时书籍存有好奇心,也可以推荐阅读原文。学生经过阅读直接获得的知识是多是少都不重要,只要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利。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非常必要,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通过巧妙的形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从语文教材的内容出发,为学生推荐相关联的、能引发阅读兴趣的书籍,通过组织比赛、演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郁,对于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对于文字技巧与语言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让理解能力与阅读技巧得到有效提升,达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锐.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9(08):62.
[2]陈婷.走进经典 享受阅读——以共读整本书分析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8(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