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兵
保山曙光学校
摘 要 :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的应用,高一历史教学必须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全新教学观,转变教学角色,精心设计教学案,鼓励学生创新,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五大核心素养 以学生为本 高一历史 教学革新
2017年,教育部修订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就是一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下面我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一新教材和高一历史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高一新课程即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优缺点
高一新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共24个专题,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时序性,科学性,目标性突出,通过老师教育和学生学习,学生一般可以达成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学业水平要求,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我认为新课程有以下一些优点:
1、课文设计高屋建瓴,突出天下意识,家国情怀,尤其注重人文关怀,以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匠心独具。
“欲灭其国,先亡其史”,历史教材承载爱国主义教育,本课程设计体现了编者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对民族文化的尊敬与自豪,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一种美好寄托和殷切期望。
本课程回归通史体例,精心编写,以学生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本的片面做法。内容栏目有单元导言,课前导引,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思考点,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学习拓展等,琳琅满目,生动活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教材与时俱进,所有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2、具有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不在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僵化模式,本教材特意设计了探究与拓展,学习拓展与活动课等,对所授内容进行生动生动设计,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3、史料丰富、新颖,图文并茂。文字包括文言文、图表包括地图,实物图片、遗址、历史人物等,图文并茂,求真务实,将读者带入特定时空,与历史“直接对话”,有极强的代入感,有很强的可读性。
当然,“金无足赤”,本课程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极广,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知识点密集,叙述过于浓缩,力求面面俱到‘’有的甚至是蜻蜓点水,叙述简单至极。这就给一线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内容体量巨大,课时量太少,按传统方式教学,一定完不成教学任务。
2、叙述过于浓缩,新增内容太新,有的史论得出显得突兀,学生难以理解。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新增的“引起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中的东南互保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辛丑条约》中新增的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的内容等”均不易理解。
高一新生,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也未形成良好的史学素养,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综合众多专家、教师的研究心得,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如下一些尝试或改变:
一、实现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1.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全新教学观,转变教学角色。
“必须全面实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界定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该适应教教学地位和知识结构的改变,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是主宰,不是裁判,不是中心,历史教师更要适应新角色,作学生的知心者,学习的促进者,个性的发掘者,成长的发现者,人生的引路人,应该精心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是师长,是权威,学生要乖乖地听教师的话。而新课程理念却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领地,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在历史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中,才能融入学生的活动之中。陶行知也曾告诫我们:“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它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觉获取新知识。另外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重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
2、新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钻研把握课标要求,研究教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目标素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围绕主题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进行教学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形式,形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探究。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型。每一节课都得精心设计,立足于课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把握重点知识主干、注重概念教学;依据五大学科素养设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第3课 秦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堂设计围绕秦的统一与暴政而亡,设计以下问题: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意义?巩固统一的措施?暴政表现、结果及启示?教学时通过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认识秦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意义;通过多媒体出示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如骊山陵墓、阿房宫的建造、万里长城的修筑、人民遭受苛法的折磨,焚书坑儒等情境好图片,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时俱进,通过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灭亡,认识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认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期间也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诸如指鹿为马、斩木为兵、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激发了学生兴趣。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能获得终身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就是要准确的了解历史,深刻地理解历史,最终形成新的个人独到见解。是以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强调打造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留些课堂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平时上课时,应该强化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授知以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开展竞赛,辩论,讲故事,观看历史纪录片、影视剧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感悟历史,提高知识水平。
总之,历史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是简单的相加,我们历史教师,特别是高一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为了国家的大计,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