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4期   作者:曾超
[导读] 初中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放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上,面对青春期这一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
        曾超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丰华初级中学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初中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放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上,面对青春期这一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学校的责任更应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只有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学业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的帮助,更应该得到来自家庭的帮助。学校和家长必须对这一时期学生多发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理解,并找到成因,通过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树立正确价值念、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式,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家校共育;初中生;心理健康
        1、初中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校过于在意成绩高低,忽视学生心理健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家庭中,教师、父母讨论最多的就是学生成绩的高低。学业带来的压力,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总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教师和父母的责备。一旦学生真的考试失利,则会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即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学生负面情绪在逐渐堆积,产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也是家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所忽视的部分。一味的施压,总会得到反噬,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问题。
        (2)家校不重视学生交往能力,学生性格逐渐孤僻
  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表现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弱的特点。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的原因,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与其他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其他学生的关系,而且校内的教师也疏于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管理。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使得学生性格逐渐孤僻,在校不与其他学生交流,在家也很少和父母沟通,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产生焦虑、不安,甚至于恐怖感等,最终产生心理问题。
        (3)家校对学生期望过高,学生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为放大学生的缺点,忽视学生优点的现象,尤其是针对于优等生。甚至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要经常敲打才能成才。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多是较为消极的内容,学生逐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感觉怎么做也达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失去自信心。
        2、基于家校共育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1)家校共育,解决学习因素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学习因素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在家庭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得到解决。其解决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在学校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学习成绩取得进步,解决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其二是缓解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而带来的紧张情绪。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放平心态,发现自己所具有的其它方面的优势。这需要家长与教师改变唯成绩论的观点,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降低其压力。这两种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会使学生减轻精神负担,促进其心理健康发育,来自学校与家长的理念转变,会使学生压力减少,从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例。

首先学校和家长应当具有“家校共育”的理念,不能互相推诿责任。当学生考试成绩并没有反映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时,家长首先应当与学校取得联系,共同分析学生成绩退步的原因,而且家长和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佳而对其进行言语、行为上的责怪,应该发现学生的努力,并且鼓励其继续保持状态。同时,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商议,将学生努力程度、团结能力、参与其他活动获得的奖项等各项指标纳入学生评价的范围,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多方面的优势,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判断。最后,家长和教师针对于学生成绩退步的学生给与更多关怀,并分析问题成因,找出其学习方式上存在的矛盾,并且加以解决,及时的发现学生情绪起落,帮助学生进行调解。
        (2)家校共育,解决交往能力不足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间不当的相处非常容易导致产生心理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做出努力,及时发现学生间产生的矛盾,诸如歧视、排挤等行为,之后对矛盾双方及时调解,从而缓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和平的与人相处。同时,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启示家长通过正确的示范,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家长与教师应以预防为主,通过正确的道德示范与积极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健全的心理。
        其次,对于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炫富的行为,教师应该通过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摆脱此种不健康的行为。以处理学生间的攀比心理为例。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难以拥有其他学生具有的类似服饰、学习用品、电子用品等工具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教师可以视频教育的方式,通过真实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到外在的物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差异,而人的差异来自心灵。并且可以让学生以观后感的方式,写下自身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强化其认同。
        (3)家校共育,解决期望过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解决因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期望过高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时,首先家长和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针对于初中学生。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在这一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果学生和父母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沟通,便会增加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如果教师以问责的方式进行教育,学生所承担的心理压力也会逐渐加剧,而且教师由于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原因,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超过家长。因此,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面对学生时,要多加鼓励,而不是一味的采取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学习上或生活中存在的压力之处,当教师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重视,重建自信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以家校沟通为例,学校可以通过定时家长会的方式,为家长普及教育理念,为其提供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方法,让家长明白学校的教育理念,并得到家长的认同,在生活中不能只是批评学生,而是要看到学生的优点,鼓励和肯定学生。其次,家长也应向教师沟通学生的心理情况,随时与教师保持联系,并提供合适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解决与预防初中生心理问题过程中,家长与学校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两种力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学校与家长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双方互帮互助,寻求针对性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成长困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军平. 浅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青年,2019,91(8).
        [2] 张媛媛.家校共育,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J].新课程,2018(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