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逸超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是在每个教室里你都会找到倔脾气、马大哈、捣蛋鬼,这些孩子往往让班主任头疼不已。这时候,班主任需要关注学生个性,调整心态,换一种方式对待学生。
关键词:关注个性;换一种方式
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家长的学识越来越高,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班主任老师不仅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学生的挑战。五根手指各有长短,更何况面对教室里这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用同一种方式去面对所有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老师俯下身,关注学生个性,换位思考,找寻合理的方式对待学生。
一、初次见面,印象深刻
在我接手的这个新的一年级教室里有个格子矮矮、长得十分可爱的小男孩,老师们都夸他是个韩国混血小正太。但是人不可貌相,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朋友,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还记得开学第一天我教这群刚入学的孩子学会坐,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坐端正,眼睛看这里,像老师这样,头正肩平双脚并排放在地。”,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老师,我的脚够不着地!”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我连忙走过去,一看,果然他坐在了凳子的边缘双脚依旧够不着地,两条腿在不停地晃荡着,为了课堂安静,继续教学,我只能说:“那你特殊,允许你把脚踩在椅子上。”正是这样令我印象深刻的第一课,让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日常生活,“惊喜”连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能给我“惊喜”:上课从来坐不端正,都是跪在椅子上;老师问了问题直接脱口而出自己的答案,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间活动时,要么在地上摸爬滚打,要么和其他同学追逐打闹;同桌的家长隔三差五就要向我反应问题,要求换座位;同学、老师更是天天要向我控诉他的行为……更让人头疼的是,他不愿意与我沟通,接受我的说教和批评,一旦指出他的问题,他就赖在地上嚎啕大哭。天不怕,地不怕的他“闻名”全校,对于任何一位任课老师的教育都不予理睬,乃至对校长的教育也是置若罔闻。
三、走进家庭,深入了解
是什么让一个模样如此可爱的孩子变成了像“红孩儿”这样的混不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家访,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寻找对策。
他生活在一个小康家庭,爸爸妈妈每个月给他买零食就高达500元,手机、电脑、iPad更是一样不少。他的卧室比父母的卧室还要大,床边上就摆放着他最爱的电脑桌。爸爸妈妈的对他的教育是“交易式”的,如果表现好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若表现得不好,爸爸妈妈就耐心地哄一哄。他的爸爸认为在孩子10岁前都不需要上规矩,让他自由发展就可以了。10岁以后他自然就明白了,会遵守规矩了。
四、家校联手,漫长博弈
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有这样的行为,我觉得有一点可以理解了。但作为班主任,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要求他的爸爸妈妈做到以下几点:1、关爱不等于溺爱,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再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2、放手不等于放任,转变教育观念,与老师多沟通多交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塑造宽广的心灵,家长做好榜样,让孩子明辨是非,让他知道耍赖哭闹是没有用的,应该学会听取他人建议。
和家长达成一致后,我就开始了和他的漫长博弈,每次他犯错,我总是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宽容,孩子总是要犯错的,他们就是在犯错、知错、改错的过程中成长的。我尽量用他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来纠正他的错误,从只能在凳子上坐两分钟,到一节课只需老师偶尔提醒几次;从对老师的不理不睬,到看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从自说自话拿同桌的东西,到能向他人借东西;从一开始的哭闹、坐地不起,到后来能静静地和我沟通……我看到了他的进步。我想作为教育者,我应该相信他,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意识到我并没有因他犯了错误而瞧不起他、放弃他。现在的他能尽量克制自己,不再犯错,甚至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学们因为他的乐于助人也渐渐开始喜欢他。他也会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语文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五、且行且思,扎根教育
怀特海说教育绝不是往箱子里塞行李的过程,我想每位班主任除了交给孩子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孩子怎样做人,在这个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为他们层出不穷的问题感到头疼,但我们始终要相信每位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宽容他们的错误,寻求和发现每个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次宽容胜过十次疾言厉色的训斥,换一种方式对待学生,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赏识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让心与心的距离走得更近。
参考文献:
[1]谭斌.再论学生的需要——兼作对现阶段合理对待学生需要的建议[J].教育学报,2006(03):12-18.
[2]郑盼盼,孙新.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失当”与“适当”——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生的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01):61-64.
[3]徐梦晓.教师德性视角下中小学师生关系提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4]牛瑞芳.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02):28-31.
[5]李劭慧.良好师德、和谐师生关系和平等对待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三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231-232.